提及节气,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自是小学课本上的节气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日立春,占的是“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一个春,这就意味着新一年的春天由此开始了。
在《礼记》的记载中,立春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的一个节气,而按照习俗,这一天我们应该吃春卷,吃萝卜、姜、葱、面饼等来“咬春”。
指导着古代农业和生活的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可它却有着漫长到惊人的历史,并且在2016年被评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先从它的形成开始,聊聊一个关于节气由来的轶事。
提及《千字文》,前两句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说的是宇宙刚刚形成时一片混沌的模样,但它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里面关于节气由来的传说:律吕调阳。
《千字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
律吕是中国的一种音律体系,由六律(六阳律)和六吕(六阴律)组成。
十二律吕分别都有它们对应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古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而在律吕调阳中,律吕一开始便是为了划分农时而发明的,在之后的过程中它发展成了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多由竹制或金属制成。说得再通俗一点,律吕最后变成了古代的定音器。
律吕管示意图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律吕管的相关记载,首先是《吕氏春秋·古乐》的:
然后是《汉书·律历志》中:
这些文字等更多记录都解释了律吕管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将十二根竹管从高到低地排列起来,其中最长的九寸(在古代,九被认为是极阳之数),最短的四寸六分。上端一律齐平,下端成依次递减的斜面。然后插到土里。
六律的第一根竹管被命名为黄钟,六吕的第一个竹管被命名叫大吕,所以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黄钟大吕”。
接着在空竹管里面灌满暇莩(xiá fú),这是一种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轻而易飞。
最后要在这些竹管的周围遮上布幔,筑起外室,避免任何风吹进来。
至此,律吕管算是全部完工了。
概念图说来说去,上面这些看起来都还是和音乐相关的东西,怎么就成了节气的由来呢?这便关系到了“律吕调阳”中的阳了。
这阳,说是地下的阴阳二气,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冬至一般被认为是人同时也是自然界阳气初动的时候,阳气从地心升上来,催动了那根九寸长(至阳)的竹管发出声响。那竹管名为“黄钟”,发出来的声调则是现代规定的C(说法不一,也有称是F,有待考证),而发出这个声音的日子则被规定为冬至。
以此类推,十二律吕便推出了十二个节,顺着十二个节便能推出十二个气。至此二十四节气便齐全了。
当然,律吕调阳的科学性还有待考察,但这故事中音乐与节气的一呼一应,却是趣味盎然的。本就没有什么孤立存在的知识学科,若是走到头,一切不过是水与水的交融罢了。
(本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于本篇内容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