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禁止私人酿酒,官方专卖。正店有酿酒权,脚店没有这个权利,必须到官方去买酒曲,然后自己酿造。酒税是北宋政府重要的财源,为了收到足够的酒税,宋朝时对酒的生产和销售管理是很严格的。北宋的酒政主要有三种形式:酒的专卖、曲的专卖和税酒。即对不同的地方,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政策:三京地区(开封、洛阳、商丘)实行酒曲专卖;州城内则实行酒的专卖;县以下的地方或实行纳税,或实行酒的专卖。宋人酿的酒,酒精度一般不高,和今天的啤酒度数相仿。所以才有《水浒传》里武松十八碗的“好酒量”。《酒经》又名《北山酒经》,就是北宋人朱肱所著。
北宋纺织业以丝织和麻织为主。丝织品的种类繁多,绢有五十多种,绫有二十七种。河北定州的缂丝,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京东单州的薄缣,每匹只有百株(四两)重,望之如雾。这些都是丝织珍品。麻织业集中在东南地区。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都产麻织布。宋代“机户”一般系由家庭成员充作劳动人手,专以纺织为生的家庭作坊,其性质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也有少数机户实行雇工生产,北宋各路约有10万机户。纺织业中的绢是北宋税赋中的一种纳税实物。宋代兴旺的纺织业为政府和民众提供了大量丝、麻织品。仁宗年间,一匹绢值钱一贯。
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极大促进了印刷与出版行业的繁荣。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北宋的造纸业发达,纸的品种繁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北宋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又极大方便了商品的交换。
北宋商业经济的繁荣,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巨额的税赋收入。仁宗年间,光商业的税赋收入,估计为年均1500万贯左右。
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按年均1500万贯的商业税收入,2.5%的征税比率推算,仁宗年间的年均商业交易总额为为60000万贯左右,由此可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宋代商业的繁荣兴旺,造就了许多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今天生活中的很多商业名词,都能在宋代找到源头或雏形,如商业一条街、连锁店、24小时营业店等。如潘楼南街(鹰鹘一条街,专门贩卖稀有飞禽走兽的)、茶汤巷(茶坊一条街)、马行北街(医药一条街)、和乐楼(马市)、潘楼东街(服装一条街)等等。24小时营业的酒楼商铺,宋时称之为“鬼市子”。京城著名小吃有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郑家油饼店、海州张家胡饼店、马铛家羹店等等,生意做大的,都连锁经营。
宋代商业税首次超过农业税。京城开封有大大小小的商业行300余个,行业众多,分工细化。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买卖,譬如剥莲子(锤石莲),即是把剥好的莲子卖给水果行和药铺。这么个小业务,也能成为一种行业,养活一群业内人士。其时,从事该行业的有数十家之多。
宋代的商业繁荣到连佛门寺院也经起商来。例如北宋京城开封的大相国寺,不仅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它还定期的搞商品展销会,每月五次,名曰“万姓交易大会”。展销区规划非常明确,大三门上卖珍禽奇兽;第二、三门皆家具什物,生活用品;近佛殿、殿后资圣门前,这两块地方卖书画文教用品,如赵文秀笔、潘谷墨等。庙里的僧众也不闲着,纷纷兜售绣作、领抹、帽子、佛牙、手链、护身符等等纯手工工艺品。最夸张的是大相国寺的和尚还可以卖肉,有些没啥手艺的和尚,干脆联合起来经营猪肉生意,美其名曰“烧猪院”。带头的是慧明和尚,这家伙烧得一手好菜,色香味俱全,名动京城,一时间成了开封妇孺皆知的“食神”。和尚不仅可以卖肉,还可以吃肉。《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济公全传》里的济公活佛都是“酒肉穿肠过”的圣僧。和尚吃肉、卖肉的事,在其他朝代是无法想像的,仅凭这点,就可看出北宋政府政策之开明。
北宋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北宋时期开封人口超过100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世界之最。另外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洛阳、杭州、扬州、成都、广州、福州、应天府等十个城市。其时,欧洲最大城市威尼斯也不过十万人口。(公元13世纪,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通过对比,可见中国在北宋时期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
北宋的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众多市镇的出现,有利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千古一帝|第十五章 北宋经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