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心是一座山,接下来要请出的这位嘉宾,用四十多年的笔墨写满了秦岭,这座他心里最中国的山。他说我可能命定就是个文人吧,做书之虫,笔之鬼,所以这四十五年里,他写了1500多万字,就在今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的第十六部长篇小说。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韧劲,力道,成色,当然还有苍茫秦岭的山高水长”。贾平凹‖八百里秦川的文化名片
这是《朗读者》中董卿对贾平凹的介绍词。说起这个作家,其实我们应该并不陌生,确切的说小学时就已经认识他了当时学过一篇名叫《丑石》的文章。这是一篇借物议理的散文,借用一个大家公认为奇丑无比的石头,竟然被天文学家断定为是无比稀有的陨石,以此突出美与丑的主题,里面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乡土作家,用手中的笔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故乡,用数千万的文字记录着中国乡土的变迁。
他的作品,从未离开“秦岭”这个字眼。他的代表作《秦腔》《带灯》《废都》《古炉》……这一部部的作品全在诉说着秦岭发生的故事。秦岭的商洛,秦岭的太白,秦岭的古都长安,秦岭的人民,全在他的笔下开出了花。
贾平凹‖八百里秦川的文化名片他的创作速度是惊人的,几乎以每两年的时间就写出一本长篇小说。当被问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他淡淡的说“总觉得自己写的还不够好,还不够满意,就总寄希望于下一部作品,希望会写的更好”。正是因为心中有这样的意念,他才像一个长跑比赛者一样不停的向前跑着,并且精益求精,从不停歇。
他的写作态度更是让人敬佩,他说写作是一件庄严的事儿,写一部作品,起码要写三遍,挑一个好日子,先在豪华笔记本上打初稿,然后反复修改,最后成文。能把认真的态度,坚定的信念,真诚的情感,宽广的胸襟,安之若素的心境融入文章,融入字里行间。这样的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上的共鸣。
贾平凹‖八百里秦川的文化名片一个好的作家,或者说一个好的文学家,对待写文从来都是认真无比的,周国平也曾说过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学功夫的第一步。
贾平凹坦言自己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谨慎胆小的人,也不爱说话,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可一提起笔,就能不顾什么条条框框,也不迎合读者,他觉得他要写什么,就写什么,说到底,一个作家一直在写自己。写作是与神相会的地方,全神贯注啊,聚精会神啊,只有聚精才能见到神。
他的言语中,充满着朴实无华,也充满着人生的智慧。
他曾说什么叫故乡,故乡就是因父母存在而存在,父母在那,你就老牵挂那个地方,逢年过节就得赶回到那个地方,一旦父母不在了,当然那还是你的故乡,但她在你心中的地位慢慢就变轻了
如此来形容故乡,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自从上大学,他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商洛棣花,他说虽然自己已经当了40多年的城里人,可内心却一直牵挂着农村。正如他的那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朦胧的月夜响起。可能很多人出名之后,就很少再去回顾自己的老家了,那他又为什么如此频繁的去回望故乡?
贾平凹‖八百里秦川的文化名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从他的第十六部长篇小说《山本》中找到答案。他对这本书的书名是这样解释的,山本就是山的根本,山的本来面目,山最初是什么样子。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话说,生在哪,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当这一切成为历史,灿烂早已萧瑟,躁动归于沉寂,回头看去,巨大的灾难,一场荒唐。秦岭,什么也没改变,依然苍苍茫茫,山高水长。没变的还有情感,无论在山头还是河畔,爱的花朵依然在开。
他用尽一生写秦岭,写秦岭也仿佛成了他的宿命。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只是心灵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看来与其说他不停的回望故乡,不如说他从未离开过故乡。他用一生的光阴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初心,自己的本心,秦岭未变,依旧山高水长,他的初心也未变,依旧真诚炽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