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多年前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与《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时还没有信耶稣,不能完全理解里面的内容,但陀氏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深入与激烈程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尤其是《罪与罚》。这两本书是我极少数能够一口气看完的文学名著。
如今,信了耶稣后再来回顾这部作品,对陀氏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前一篇文章写了梵高,我发现,陀氏在《罪与罚》中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如果用一幅画来表现的话,应该就是梵高的那幅割了一只耳朵的《自画像》的样子吧,那内心激烈斗争近乎神经质的样子让人不寒而栗!无独有偶的是,虽然陀氏比梵高早出生三十年,但陀氏的《罪与罚》与梵高《自画像》的创作年代非常接近,都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除了陀氏与梵高,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艺术家,尼采也是生活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究竟发生了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及其他罪恶。
罪与罚《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一位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大学生,一心想着做出“非凡”的事情。拉斯柯尔尼科夫因家庭贫寒而抑郁寡欢,蜗居在彼得堡一个窄小的房间。他经常典当物品,换得微薄的金钱以勉强度日。掌管当铺的阿里拿伊夫诺太太为人吝啬,只付极少代价来收购学生们典当的物品。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贪婪有罪,要“替天行道”,用斧头砍死她和她那无意间目击现场的同父异母妹妹威里,并拿走珠宝与钱财。从此他想尽办法应付司法人员的调查,同时也在自身罪恶感的折磨下,受尽痛苦。这期间,拉斯柯尔尼科夫离开来访的母亲和疼爱的妹妹,认识了心地善良的的妓女索尼娅,受到笃信基督教的索尼娅影响,他终于主动向警方自首,坦承杀人罪行。索尼娅告诉拉斯柯尔尼科夫:“去承认你的罪过,上帝就会给你新生了。”感动无神论者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最终决心相信上帝,走上信仰之路,使他的生命找到了慰藉和依靠,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也有了生活的理由。
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拷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剥去表面的伪装,揭示出隐藏的罪恶。《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如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也是如此。窃以为,陀氏之所以能将人性挖掘到如此的深度,跟他的基督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军医加酒鬼。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陀氏青年时期因不满沙皇的专制残暴而信仰法国思想家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十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开始反省自己,不再信仰“空想社会主义”,改信基督教。他在《罪与罚》中就是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讲述在“罪”中得到耶稣“救赎”的故事。
妓女有意思的是,把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到上帝面前的是一位笃信基督的妓女索尼娅。妓女是社会上遭到人人歧视的,在这部作品中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圣洁与救赎,颇具象征性。圣经里记述了好几个妓女被拯救后又去拯救别人的故事,最有名的有抹大拉的玛利亚和《约书亚记》里面的耶利哥妓女喇合。妓女代表着最卑微的一类人,这样的人更容易臣服在耶稣面前,耶稣最先拯救的也是这样一类人,她们被拯救后再将耶稣的爱传递出去。除妓女以外,圣经《列王记下》里面还有一个卑微的被掳的以色列小女子拯救大能的亚兰国勇士乃缦元帅的故事。
前段时间,看了艺术家旺忘望颇具戏剧性的信主见证,他和北京的几个艺术界精英是几个河南农民基督徒给他们传福音得救的。这几个农民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这几个“精英”一开始很藐视这几个农民,把他们当成笑话,根本不听他们讲。可是这几个农民毫不退缩,继续给他们传福音,他们那既谦卑又自信的样子逐渐打动这几位艺术家,感觉到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在感召着他们,他们不再笑话这几个农民,开始很认真地听他们传讲圣经话语,第二天就有艺术家确信得救……后来,这几位得救的艺术家在北京成立了“方舟教会”。如今,方舟教会已经聚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精英。
可以说,《罪与罚》里妓女索尼娅带领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信主的过程既是现实也是象征。用世俗的眼光看,妓女是最卑贱的存在,连妓女自己也认识到这点,所以能虔敬的臣服在主面前,耶稣在十字架上把她们的罪洗的像雪一样白,成为了最圣洁的人;而一般的人却看不到这点,都认为自己了不起,很难谦卑地走到耶稣面前。所以耶稣才会有这样的感叹:“财主进神的国比骆驼穿针还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伟大,除了他对人物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对人心的拷问,还表现在对人物灵魂的救赎。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敢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怕看了以后,自己就不敢写了。他和欧洲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绝不是茶余饭后写出来的消遣文字。”
扫码关注公众号浏览更多原创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