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方方日记之我见

作者: 凌空chL5658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23:49 被阅读0次

文/安黎


疫情肆虐期间,身处武汉的作家方方,其日复一日的日记,瞬间爆红,化为万众瞩目的一道风景。

日记很深刻吗?不深刻。只是浮光掠影地平面抓拍,而不是鞭辟入里地深度透析。

很全面吗?不全面。仅为一鳞半爪,而非上下左右地面面俱到。

很丰满吗?不丰满。仅为枝条的细微末节,而非树木的整体风貌。

揭示了什么秘闻吗?没有。

她之所讲,自媒体早已沸沸扬扬。揭示了什么真相吗?也没有,

她之所言,并不新鲜,皆为人所共知的旧闻。

也就是说,她笔下之陈述,凡正常人,只要设身处地想象和感同身受地体会,都能预判得到。

换句话说,她的日记,尚且止步于常识的范畴,距离思想的领域还很遥远。

那么,她的日记为何会引发如此热烈地回响?

依我之分析,原因无非有三:一,她是在说人话,而不是在打官腔。人话,就是家常话,随意,亲和,没有套路和模板,不正襟危坐,不故弄玄虚,亦不居高临下。

二是她唇舌之所言,正是大多数人心中之所想。也就是说,她说的事实和道理,与受众心中所想的欲说的,有其高度的重合性,因此才点燃公众共鸣的激情。

三,众多写作者都以权衡利弊的精明,或缄默不语,或加入了另一种合唱,唯独她还在执拗地坚守于一己的独唱,于是她的话语,就成了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成了那些厌恶虚假渴望真实者唯一可以依偎的精神呼吸机。无数憋闷的人,怀揣一肚子的怨愤,却找不到发泄的通道,于是纷纷朝她的日记聚拢而来,并借用她的文字,来排遣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心声。

方方的日记,并非那么地口无遮拦,而是欲言又止的,是浅尝辄止的,甚至是在沿着一条既定的轨道亦步亦趋:天气,医生朋友的说法,邻人或朋友的视频,对已公开的某个事件和甚觉荒唐的某种现象的评述等,依序排列,而又蜻蜓点水,未敢在某一个焦点上多加停留,更不敢对其过多地纠缠与深究。其基调是平缓的,清浅的,又是郁闷的、幽怨的、焦虑的、忧伤的和悲愤的。

方方尽管置身疫情肆虐的中心地带武汉,但就其受害的轻重而论,她还未深陷悲剧的漩涡。

和武汉绝大多数市民一样,她只是被禁足,被惊吓,既无衣食住行之忧虑,又无失却至亲至爱之痛楚。对于那些绝门绝户的家庭,对于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对于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她不过是一个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路人甲而已。

真正的苦难者,眼泪已经流干却听不到他们的哭声,内心鲜血淋漓却看不见他们的哀嚎。他们的表情,被亢奋的口号声所遮蔽。

作为旁观者的方方,心有戚戚而不忍,于是就以打抱不平的姿态,替他们呻吟几声,抱怨几句,甚至不乏勇敢又不乏小心翼翼地略微揭开他们面纱和衣襟的一角,将他们的泪痕和伤口,展示给世人过目,仅此而已。但奇异的是,她却已成为无数口炮的箭靶,遭到一阵阵口诛笔伐的炮轰。

炮轰方方者,已不能容忍死灰里有一粒火星,不能容忍吹拉弹唱的合奏中有一支游离之外的独奏的笛子。他们,在一种“正确”的话语体系里浸泡日久,已被“正确”同化,脑子俨然已硬化成了板结的钢筋水泥,连人之常情都可以罔顾,连极其私人化的日记之所写,都要横加讨伐和干涉。

灾难中的伤痛不该被记录吗?灾难中的悲苦不该被言说吗?灾难中的胡作非为不该被追问吗?如果不能,作家的存在又有何必要?站在大海浅滩的方方,根本就不敢涉足深水区,仅是撩拨了几下水花,替那些家破人亡的冤魂和他们苟活的家人,发了几句鸿毛般轻浅的牢骚,何错何辜?

面对灾难,作家应该抱持怎样的站位,应该以怎样的角度来书写,这样的问题,本来是一池清水,答案明晰无误,却硬是被那些不知文学为何物的搅局者,搅和成了一滩浑水,及至于成为一道即使探讨也探讨不清的悬疑。

就这等话题,在千年之前,杜甫老先生就用他不朽的“三吏三别”,为后人做过示范,可惜太多的后人至今还要对其浪费唾沫地争论不休。

在“车辚辚马萧萧”征战声中,杜老先生没有被壮士奔赴疆场的豪迈迷惑眼睛,没有歌咏战争的波澜壮阔和勇士的骁勇善战,而是把聚焦的目光,对准了咸阳桥上妻儿离别夫妻分手时撕心裂肺的哀恸。

他是饱蘸着血泪写作的,其笔下的每一个字词,都仿佛在呻吟,在控诉。他哀叹于连绵的战事,强加给苦民超重的负担;他忧患于沉重的徭役,造成草民生活的苦不堪言……杜甫,在当下的语境里,无疑属于离经叛道之类,但谁又敢说他不是伟大的爱国者呢?不体恤小民的冷暖,不体察民众的饥饱,却夸夸其谈于自己是何等地爱国,不觉得很荒诞吗?这样的爱国,是无头之帽,是无脚之鞋,是虚伪的,是虚妄的,更是冷血的。

就方方日记表达的内容,只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皆健全的人,再正常不过的精神反应而已,谈不上出格,更无涉于别有用心。但在沙漠里,一根绿草就是卓越的存在;在无栋木的荒野,一株竹子也足以让人惊喜不已……方方就这样在稀里糊涂间,像随波逐流的贝壳一样,被推进贴有英雄标签的煎油锅,成为孤独的英雄。

方方这样一位柔弱的女性,成为孤独的英雄;她闪烁其辞的日记,成为振聋发聩的稀有声音,注解的,是全民侏儒化的实情,绝非什么荣光之事。

美容师有美容师的职责,解剖师有解剖师的职责,七十二行,各不相扰,又各有其责。

作为个体化劳动者的作家,就应该关注生命的沉浮,关注人性的黑白,关注个体的命运,关注渺小的人在强大的现实中的困惑和困境、爱恨和离合,而不是陷入某一种宏大叙事的体系之中掘金捞银并自鸣得意。

任何一个貌似宏大的历史叙事,无不像隆隆开过的压路机,将无数的蝼蚁碾得粉身碎骨。而蝼蚁,就是现实中的你我,以及你我的兄弟姐妹。

在石头与鸡蛋的相碰中,作家就应站在鸡蛋的一旁。作家,不是压路机的同伙,而是照亮蝼蚁和草芥的夜灯。关注蝼蚁,关注草芥,关注那些不幸者的不幸,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唯有如此,作家才能与良知同行,与道义牵手。

相关文章

  • 转发:方方日记之我见

    文/安黎 疫情肆虐期间,身处武汉的作家方方,其日复一日的日记,瞬间爆红,化为万众瞩目的一道风景。 日记很深刻吗?不...

  • 方方武汉日记

    不知道我的微博还能不能发出来。前一阵,因为反对年轻人街头集体爆粗口,导致微博被封(我现在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就...

  • 方方日记有感

    慕名看了几篇方方日记。 不愧是著名作家,文笔确实不错。日记用平实又不失语镜的方式记录了封城下的武汉日常生活状态。有...

  • 疫情这段日子之年前

    作家方方写了方方日记,当然我不能与她比,再说没有可比性。网上关于方方日记争吵成一锅粥了,为什么要喋喋不休,凡事多从...

  • 生命是允许飞扬的 月亮

    ------检察官葛鹏起辞职之我见 2016年7月28日中午,在单位群里看到小伙伴转发的链接《再见,检察院,辞...

  • 邻家大妈方方和女作家六六

    一、邻家大妈—方方 这次疫情期间,身处疫情中心—武汉的方方,写下了毁誉参半的《武汉日记》,我也看了她的日记,文章中...

  • 日记之我见

    日记材料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包括起来说就是整个生活。我们写日记,写作这件事就跟生活发生了最密切的...

  • 《方方日记》——疫情中的光

    “方方日记”现在在社会中掀起了一阵波涛。 鄙人第一次听到“方方日记”这个词的时候,误听成了“方舱日记”。当时觉得医...

  • 读《<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实录和讨论》之我见

    读《<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实录和讨论》 之我见 2019年6月1日,教育专家崔成林教授在学校课改群转发了文章《...

  • 2020-04-12

    多云天气,温度适宜。· 这几天有个《方方日记》议论颇多,有人说方方是卖国贼,有人甚至建议给方方判刑,有人在法院起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发:方方日记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if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