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豆范
油菜籽清明的山头,被云雾笼着,寒意迟迟未褪。
山里的树尽数冒出嫩叶,青绿中含着嫩黄,怯怯的探视着陌生的天空温度,好像只要天气冷下来,它就可以赶忙缩回去似的,看着令人生怜。
路边、山坡、林地里,一片片枯黄倒伏着的蕨草丛中,一根根新鲜、青绿的嫩蕨钻了出来,有的展开了枝桠,有的还卷着头,全都直立在那里,就像一群集合在操场上准备开会的小孩,形态各异,叽叽喳喳的,热闹极了。
清明的山是绿的,雨水开始多起来,河床的流水未涨满,几只老鸭忍不住钻进水里,赶紧梳洗它们的羽毛,金黄色的脚掌舒坦地划拉着,不时拍打几下合拢了一冬的翅膀,振得水花四处飞溅。
这个时节,正是踏青祭祖的好日子。
今年的清明比较特殊,疫情防控压力未减,上坟不能人太多。
回到家,家族早就安排好祭品,煮好了饭菜。捏好的饭团用一次性饭盒盛着,煎黄的豆腐,薄薄的蛋皮,加上新鲜的猪肉,满满的一锅,安排给我、二叔、还有两个兄弟去祭扫最远一个祖坟。
山顶远处就是去处按往常,肯定不止这几个人,要避免扎堆,还要完成祭扫任务,这样是最妥当的了。
路确实有点远,不通车,完全靠步行,而且,去的路是爬坡。我们每人都提着些东西,倒也不重,但坡路太长,到地时大家都气喘吁吁。
我问二叔,怎么单独这座坟埋得这么远?那个时候深山老林,这么远的路都靠人力,抬棺的不累死?
二叔说,因为坟前的那块稻田当时是我们家的,老太婆可能想来这守着。
这里极高,站在坟前,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几百里外的山峦。坟地选在一块斜坡中部,坡两边都有流水泄下,到了坡脚汇合在一起,村里人说这样的地方就是好地方——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块风水宝地。
我们分头给坟头除杂草、挂白幡、摆祭品,收拾停当,收了起来就开始在山里吃中饭。
还别说,最简单的饭菜,拿到山头,都有着另一番风味。可能是走累了,也可能太饿了,一瓶两斤装的米酒,一大锅菜,被我们四个人吃得精光。
吃完饭,就回程了。
青翠欲滴的山峦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去祭扫一番,吃吃饭、喝喝酒,与家人们唠唠嗑。
以前,我们族里没有分工合作祭扫的时候,待每户人家走完所有需要去墓地,一天时间完全不够用。现在分工就简单了,几个人去一处,一个上午就能走完。回到家来,大家再聚一餐就算过完清明节了。
今年的清明,人数少了好多。因为疫情,很多外出打工的兄弟都不方便回来。要是没有这次疫情,肯定非常的热闹。
清明,这个中国四大节日之一,历来都被文人骚客们所器重,不管多远,都想赶回到家中去祭奠一番的。
这个节日,是观景好时节。万物复苏,吐故纳新,正适合踏青。为了生存,现在人不得不外出求生,打工挣钱。
要回不能回,如有个堂弟从国外赶回来,因为疫情形势,到广州转机就来不了,需隔离14天,等回到家时,节日早就过去了。
唐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最能体现他这时的心境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只是,他不用去借问酒家,也不能到杏花村喝酒,只能呆在酒店里,通过手机屏幕,遥寄相思,在网上祭扫而已了。
OK,日记结束前,摘两首清明的古诗于后,算作温习,借为托思——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江南清明》——(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红豆的情怀
文字的世界
2020.04.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