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蒙太是个理智的扶弟魔,不但安排娘家亲戚进入公司,更让弟弟掌握了要职,百般维护,千般宠爱。
尤其是当老蒙说要开除娘家人时,竟然以离婚相逼。可见,她有多爱自己的弟弟,多护着娘家人。
不过,当看到弟弟闯下大祸的证据后,好在也及时回了头。
可王政君不一样,她是亲手一件一件地将自己家的东西送给了娘家,送金银珠宝,加官进爵还不算,最后心一横把江山都给了娘家。
如果从古至今做一个扶弟魔排行榜,王政君一定高居榜首,打死都不肯给其它人让位。
甚至她还会鄙夷地冲着人们说一句:论扶弟魔,我是认真的,皇家专业的!
嫁谁谁亡 被称“克夫女”
王政君,父亲王禁,据说是个小官。所以也算是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尚可。
不过,与一般官宦家庭相比,王政君虽然衣食不缺,也能读书识字,可命运总的来说不算是太好。
父亲虽是小官,但也是个花花公子,整日沉迷于美色,家里小妾成群。
母亲呢,实在受不了父亲,索性留下王政君改嫁他人。
这样的家庭可想而知,父亲不务正业,小妾那么多,孩子也多,在本就重男轻女的时代,王政君可以说是隐性“孤儿”,没妈疼,爹也不爱,不乖巧一点在家里简直活不下去。
所以,她的性格很是温婉可人,在十里八乡名誉很好。
当然,那是小时候,长大后人们对她的评价就变了。
不是作风问题,而是关于嫁人。
到了及笄之年,(古代女子一般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龄,就是到了结婚的年龄。)父亲王禁就把她许配了一家人。
按说订婚这事儿,一般都是男方带彩礼的。
不过,要跟王政君订婚的话,除了给老丈人带彩礼,还要给自己准备一份人身意外险。
为啥?
王政君第一次嫁人,还没到结婚那一天,未婚夫就因病身亡了。
第二次,父亲再把她许给了东平王为妾,可是没想到,好端端的东平王也突发急病去世了。
一次也就罢了,接连两个人都因为王政君挂了,这不是克夫是什么?
一时之间,人们提到王政君,嘴里再也不是“贤惠”、“乖巧”,而是变成了“克夫女”。
自不用说,克夫这事一旦传开,是不是迷信不好看,倒是很多人会特别在意。
记得以前姥姥家那边,有一个女孩就是这样,接连三次克死未婚夫,使得大多数人,只要媒人上门,只要是提起那女孩,就立即打出去,真的是打,半点没夸张。毕竟,跟结婚比起来,还是“命重要”。
18岁被选进宫中 机缘巧合:与太子一夜便有身孕
随着人们不断的传来传去,父亲王禁也犯嘀咕了,莫非这孩子真是克夫?
于是,便请了算命先生过来,给女儿算一卦。
算命的一看,边捋着小胡子边悠悠地说,“你这女儿啊,不是克夫,是富贵之命。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天机不可泄露。”
王禁听罢,大喜,决定不再让女儿嫁人,重男轻女的他首次把女儿当作掌上明珠,并大力培养女儿,琴棋书画、出国留学等等,只要是为女儿好的,只要是她喜欢的,全部上,毫不心疼。
一向轻视自己的父亲突然变得这么快,王政君第一次感受到了“父爱”,心里的感激不说自明。
记得有网友说过,愚孝女、扶弟魔大部分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
王政君就是这样的。
公元前53年,王政君18岁,被选入宫内为宫女,地位很低,人也没有出头的机会,更别提要回报娘家了。
这下可急坏了王禁,不是富贵之命吗?怎么能做宫女呢?我几年来一心培养你,可别让我失望啊!
于是三天一个邮件,一天一个电话追问,“怎么样了?还在做宫女?”
而与此同时,太子刘奭的宠妃马良娣不幸身亡,临死前,对太子说,我不是病死的,是其它女人嫉妒我,把我诅咒死的。我死了没事,主是舍不得你啊……
这一遗言让太子悲痛不已,从此不再碰任何女人,并跟她们保持距离。
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一个太子,你不喜欢女人没事,可总得为刘家留下子嗣吧?
皇帝得知太子的情况,叫到面前劈头盖脸地训起来,并命皇后给他选些新人。
皇后可不是太子的亲生母亲,还曾害死太子生母,对太子选秀一事自然足够“用心”,特意选了些相貌不出色,没后台没背景的一些女人,而这些人中,就有王政君。
那天,太子像往常一样给皇后请安,皇后就将选好的女孩给他看,说,“赶紧选一个,喜欢哪个就要哪个。”
心爱的女子刚去世,太子哪里有心情?头也不抬随手一指,“就她吧。”
被指的女子正好是王政君,当天晚上便被太子宠幸了,意外的是,仅这一次,便有了身孕,十个月后,生下儿子刘骜。
算命的说薄姬是天子之母,薄姬与刘邦一夜,有了身孕,虽不受宠,后来依然成了薄太后;
算命的说王政君富贵之命,她与太子一夜,有了身孕,同样也不受宠,一样不妨碍她当皇后……
命运这事儿,谁都说不清。只能说算命的个个都是大仙。
母凭子贵 顺利登上皇后宝座
话说母凭子贵,但这时王政君一点也不受太子重视,尽管儿子备受宣帝喜爱,也没法改变她的现状。
公元前49年,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为元帝后,作为长子的刘骜自然被立为太子。
而按照规定,皇后也是非王政君莫属。
可是太子对王政君根本不喜欢,一心想立他宠爱的傅氏或冯氏为皇后。
论长相,她们俩秒杀王政君;论业绩(孩子),她们俩也在王政君之后生下了儿子。
尤其是在这两个宠爱的妃子之间,他更偏向傅氏为皇后。
然而,话没出口,左右就炸了,群臣说,这是传统,不能违背;
傅氏说,皇后和最爱的女人更配哦~
一边是为国效力的众臣,一边是自己的女人。元帝一咬牙,我做皇帝是有原则的,我说了岂有不算之理?
当即就立王政君为皇后。
不过,也不能委屈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不是?元帝想了想,专门为两个爱妃造了一个位份: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彰显他的宠爱。
这时,王政君虽为皇后,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回馈娘家,从上来说,自己不受宠;从下来说,都盯着自己的位置,巴不得出点什么事,万一做得过火,皇后被抢就彻底完了。
所以,做皇后十几年来,她也比较小心谨慎,除了小恩小惠之外,也为娘家,为兄弟们拿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性的东东来。
摇身变成皇太后 娘家兄弟排队喜提各种官爵
公元33年,元帝病逝。儿子刘骜即位为成帝。王政君从皇后摇身变成皇太后,加上成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大权也顺理成章地落到了王政君手中。
这简直比当皇后时太爽了好么?
那时,眼看着自己家这么好,不能给娘家分一点,真真是心痒难耐,现在,不爱自己的臭男人死了,儿子还是皇帝,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话说,吕后提携娘家兄弟,也不过是一个一个来。
王政君不是,甚至还认为吕后有点傻,根本不屑于她的作派,估计两人见了面,王政君连招呼都不会跟她打。
太小气了好么?要送就送个痛快!
何况,这么大的江山,我一个人也管不过来,这么多的荣华富贵我自己也享受不过来,还得靠自己人,靠娘家人“分担”。
于是,给父亲安顿好后,立即便招来娘家兄弟们:哥哥弟弟们,来,排队,喜提官职+宝藏喽。
一天之内,便封了娘家五个兄弟,哥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它兄弟个个是王候,从此,天下再也装不下王家兄弟了,个个飞扬跋扈,恃宠傲物,骄奢淫逸,谁都不放眼里。
王政君不但顾娘家,提携兄弟,甚至连侄子王莽都是要什么有什么。
想到三哥去世后,王莽母子二人孤苦无依,生活窘迫,父亲也不管,王政君怜悯之心大发,看到王莽举止有礼,与大哥相处融洽,处处尽心尽力,便下决定,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可怜的侄子,给了他官职,并得到了王政君的重用。
可王政君没想到,王莽是披着羊皮的狼,随着成帝驾崩,几年后哀帝去世,当中山王刘兴年仅九岁的儿子即位成平帝后,王莽的野心也曝露了。
他体贴地对王政君说,你身为太皇太后,太不宜操劳,像朝廷这样的小事儿交给我分担就行了,哪儿有让太皇太后还操心的道理?人家会骂我这侄子的……
王政君很开心,这侄子真是懂事了,索性就交给了他,都是自己人,不会有事的。
过了不久,他又对王政君说,太皇太后年龄越来越大了,不能天天跟那些糟老头子纠缠,封王封候这事儿给我,看看谁敢为难您?
王政君又给了,是自己侄子,怕什么?
又过了几年,平帝长大,对王莽不满,王莽也看他不爽,索性先一步动手直接把平帝杀了。自己立了一个两岁的小孩子为皇帝,政权牢牢把在自己手中。
王政君郁闷了,你这明明是造反篡位啊?可又能怎样?
大权自己手中一点都没有了,自己家的一切,天下,都被娘家人占领了,只说是没用的。
王政君还没想到,王莽并不满足于掌个权,慢慢地连小皇帝也忍不了了。
公元8年,王莽直接废掉了小皇帝,自己坐上了皇位。
可坐上皇位好说,没有大印总感觉不像那么回事。
为了名正言顺,他直接找到王政君说,太皇太后,大印在哪儿?给我吧。
王政君大怒,去死,我就是摔了也不会给你。
王莽大笑,姑姑,你怎么这么小气,江山都给了我,就剩下大印而已,你留着也不好玩……
面对此时的王莽,王政君已经再也管不了了。
公元13年,王政君因自己的过错悲愤离世,或许死前那刻,她最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可是终究是晚了。
从王政君的成长来看,从她掌权以后来看,其实她的行为早已超出了外戚干政。
相反,与其说外戚干政,不如说她愚孝女、扶弟魔更准确。
当然,她并不明白愚孝、扶弟魔的危害,甚至还认为这样做是本份,是应该的。
事实上,像她这样的做法,在当今更是不少。
王政君把江山给了娘家,覆灭了西汉王朝。
而今天的愚孝女,没有江山,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是处处不忘娘家,毫不逊色王政君。
凡事为娘家考虑,为兄弟考虑。
娘家缺钱送钱,弟弟缺房买房,如果没钱帮了怎么办?拆了自己的小家!
老公反对?离婚!正好分一半家产帮弟弟帮娘家,甚至拆完了小家,瞅着满地的狼藉,还会指给弟弟:看看哪个有用,拿去!
但离婚过后呢,她转眼就在网上发贴怒骂《只为了帮弟弟一把,老公竟然要跟我离婚,渣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