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古代文化
有趣的晚清史(2-2)丨奏折批不完怎么办?

有趣的晚清史(2-2)丨奏折批不完怎么办?

作者: 搞哥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9:49 被阅读27次

    一、

    嘉庆朝不仅是官员因循疲玩、消极怠政,而是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迷茫守旧的风气当中。国家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就像失速的飞行器,若不及时采取积极的变革措施增速换挡,结局便是坠落直至毁灭。

    嘉庆皇帝过于仁慈,毕生都没能采取和施行有效的改革方案,在他晚年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这种苶靡的世风,于是决定把问题交给下一代来解决。但在立储一事上,嘉庆的选择不多,直到他去世前,仅有绵宁和绵恺两位成年的皇子。

    绵宁为嘉庆嫡长子,而且在癸酉之变中表现神勇,在嘉庆离京的情况下,成为保护紫禁城内廷的关键人物,有东宫太子的风范。所以嘉庆驾崩后,绵宁继承皇位,改元道光,在当时算是众望所归。

    嘉庆选择道光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他果决担当、敢于任事的作风,寄希望于在道光任上,能够带领大清走出困局,实现中兴之治。不过嘉庆没有想到,自己对这位继承人能力的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

    二、

    清朝的宗室子弟6岁入学就傅,兼有秘密立储制度,皇子们从小开始,便有良性的互相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因此出奇葩皇帝的概率不大。清朝唯一比较奇葩的皇帝,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但这是在秘密立储和竞争教育同时失效的情况下造就的,这点我们以后再谈。

    道光和嘉庆一样,也是个好皇帝,也有济世安民的情怀。但他的原罪,在于资质太差,比起平庸的嘉庆皇帝,还更输一筹。我们评价嘉庆皇帝,或许可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八个字,而道光皇帝,则是守家有余,守国不足。当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甚至说当一旗的旗主,道光也许可以胜任,但治理一个国家,的确超出了道光的能力范围。

    嘉庆本想让道光力挽狂澜,没想到他却推波助澜。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王朝最为严重的内忧外患,都肇端于道光朝,并不只是偶然。

    三、

    我们之前说过,道光对自己的政治水平,是有自知之明的,因此并不敢怎么夸耀在位时的政绩,但他却对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两件事情非常自豪,一为节俭,二为勤政。然而,即使在这两件事情上,道光也没有做好。

    先说节俭。道光皇帝确实节俭,所谓“宣宗之节俭,史所习称”。比如野史记载说他衣服破了打补丁,皇后生日请大臣吃打卤面等等。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中,道光也确有禁绝贡献、停止秋狝、废除游幸等举措。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皇室过年时必看的元宵烟花表演,“道光间裁去南府,……其后花炮、盒子,减损大半,犹不废旧制,继则尽停止矣”;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记载,在乾隆年间,曾多次召集江南民间优伶,养在宫中给宫廷演戏,花费不菲。道光七年(1827年),“尽将民籍学生全数退回原籍,……宫廷演戏,尽由内监承差。……陈陈相因,毫无精彩,如是者垂三十年”;就连道光决定对年久失修的圆明园三殿进行翻新,都要亲自写一篇《重修圆明园三殿成御制记》,向臣民解释重修的原因,并且保证“为期示俭于后,不敢增美于前”

    早在道光御极之初,就写过一篇《御制声色货利论》,作为倡导节俭的祖制家法。后来道光的儿媳妇慈禧太后准备重修颐和园时,还有人拿这篇祖训来谏言过慈禧,此为后话。摘录上谕中一段文字如下:

    “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宫中府中,原属一体,非同士庶之私自盖藏也。故人君不可有私财,有私财必有私事,有私事必有私人,有私人则不为其所愚者鲜矣。是以货利之害尚小,而立身行政之害大矣。我朝立法严明,言利之臣,立加贬斥;惠民之政,不惜帑金。”

    道光自己节衣缩食,是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用在老百姓身上,此所以说道光是个好皇帝。而且皇帝都这么简朴,身边哪个臣子敢言豪奢,是以道光朝的大臣个个都以皇帝为榜样,竞相以节俭为荣。崇彝所著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道光间风俗尚朴素,酒席无新花样。”而且道光朝的权臣们,“若谓之误事则有之,谓其贪渎则不然。以其居室、车马、衣服,不及同、光间全要之半矣。”比起乾隆朝的大贪官和珅,那更是远远不如了。

    崇彝是戊午科场案中被杀的大学士柏葰之孙,其目力所及,不出京城,而这也正是道光皇帝的局限所在。所谓道光之才能足以守家,不足守国,就是因为眼界太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道光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过着简朴的日子,而地方河工、盐院、漕运官员的奢靡生活,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光对此,皆懵然不知。

    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了时人所述当年河工奢侈之风的故事:

    “余尝遇一文员老于河工者,为余谈道光年间,南河风气之繁盛。维时南河河道总督驻扎清江浦,道员及厅汛各官环峙而居,物力丰厚。每岁经费银数百万两,实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余以供文武员弁之挥霍、大小衙门之酬应、过客游士之余润。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

    道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克勤克俭,节省下来作为惠民之用的经费,有超过九成都被这些地方官员给挥霍掉了。道光自己四菜一汤,生日吃猪肉打卤面,而这些河工宴席,一碟菜便要消耗数十头猪,因只取其背脊肉烹调,剩下整头猪就此废弃。此外烹鹅、烹猴、烹鱼、烹骆驼,均只取全身精华,其余弃之如敝履。

    “国家岁糜巨帑以治河,而曩者频年河决更甚于今日,竭生民之膏血,以供贪官污吏之骄奢淫僭,天下安得不贫苦?”此为造成道光朝皇帝越节俭,国库越空虚这一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四、

    道光只见眼前,不见全局;只见表面,不见实质。如《清朝野史大观》所载,道光自己衣服打补丁,见军机大臣曹振镛也打补丁,便认为曹振镛是个忠正良臣。其实道光重用曹振镛,最为坏事。曹振镛掌握枢廷,导致了道光朝崇尚形式主义,不求实用的风气。

    前面说完宣宗节俭,后面来讲勤政。说起勤政,有清一朝,莫过于雍正皇帝。且不论雍正皇位得来是否正当,他这个人,确实是个工作狂。雍正曾在雍正十年(1732年)刊发《雍正朱批谕旨》,在序言中,提到自己批阅奏章一事,“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

    雍正是道光的偶像,道光也决心自己要像曾祖这般勤勉。但两人之才具,如同霄壤之别。道光自己上手来做事,发现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

    清人笔记《名人轶事》记载,道光想学雍正那样,亲自批阅所有奏折,但苦于能力不足,奏折太多看不过来。正在道光苦恼之时,曹振镛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给道光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陈阙失,以邀时誉,若遽罪之,则蒙拒谏之名。此后中外章奏,皇上无庸遍阅,但择其最小节目之错误者谴责之,则臣下震于圣明,以为察及秋毫,必无敢肆者。”

    《清史稿》曹振镛的本传言道,“宣宗治尚恭俭,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正所谓有其主必有其仆,面对政务繁忙的难题,这位“庸庸碌碌曹丞相”不建议增派人手,也不建议加班加点,而是让道光直接把臣下的嘴给堵上。

    只要奏折中写错一个字,或者格式用得不对,或者表达意思不够准确,又或者语气不够恭谨,便予以罚俸降革的严惩。这样一来,言官想上奏言事,都要先三思而后行。大多数人三思之后,觉得危险系数太大,想想还是算了。皇帝都倡导沉默是金,那大家也乐得闷声发大财,一团和气了。

    朱克敬《瞑庵杂识》还有另外一段记叙:

    “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见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由是台谏务循默守位,寝成风俗矣。”

    换句话说,曹振镛就是让大家多磕头,少说话;即便要说话,也只许歌颂,禁止批评。连肩负正风肃纪之责的御史们都不敢再进言,奏折自然减少,能够摆到道光桌前的,也只是流于形式、虚应故事的官样文章。道光自己的工作量是减少了,但言官却失去了为天子耳目,俯察民情的作用,彻底沦为了给朝廷歌功颂德的工具。

    把问题掩盖住,道光就以为没有了问题,还觉得这是曹振镛的功劳。曹振镛去世时,道光给这位“忠臣”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前大学士刘统勋、朱珪,於乾隆、嘉庆中蒙皇祖、皇考鉴其品节,赐谥文正。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媿。其予谥文正。”

    “文正”是历代以来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称号,曹振镛之流何德何能,可比拟宋之范仲淹,明之方孝孺?就是在清朝八位谥号“文正”的臣子中,曹振镛也最名不副实。但就是这种庸臣,死后竟能得到“文正”殊荣,不知道是该说曹振镛的命太好,还是清朝的国运太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趣的晚清史(2-2)丨奏折批不完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qb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