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日记旅行·在路上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8)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8)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09:10 被阅读1次

    10月3日:三峡之西陵峡


    西陵峡从秭归县香溪到宜昌市南津关,全长6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水道。据说滩多流急,峡套峡,滩含滩,为天下奇险之地。

    船过秭归,不能不让人想到屈原。秭归城东北的屈家坪,就是屈原的出生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归”应从“姊归”演变而来。

    据说,秭归城东有“屈原沱”,似大象潜伏江心,长约数丈。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一条大鱼吞下其体,游出洞庭,溯江而上,游到秭归,将体吐出,屈原容貌仍栩栩如生。

    纪念照(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西陵峡,以它雄奇险峻的气势和气度非凡的景象,倾刻间惊呆了人们。大家拥挤在狭窄甲板上,翘首仰望高耸入云的绝壁,丛生于石头缝里的藤萝,感叹不已。但见山体岩石,有的如石笋插入江中,有的似平台系于山腰,这里参差,那里突兀,鬼斧神工,不可思义!客轮几乎是擦着峭壁航行,人们便在西陵峡的漫漫薄雾中,啧啧不休地看了一景又换了一幕。有时候,也能从从容容地向远处眺望,景致是一山高过一山,从近到远,似有还无,渐次迷离,神秘莫测。

    船至香溪,又勾起幻觉与嗅觉的联想,深深地回望与敬仰。

    香溪,名字很雅,传说也极美,它碧波荡漾,由北向南,注入长江。这里便是传誉天下的王昭君的故乡。相传,昭君出塞和亲前曾回乡省亲,在溪流边洗脸时把珍珠掉进水中。从此,一年四季中,溪流湛蓝碧透,水甘味美,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最为神奇地是漫溢香气,因之有“香溪”之名。关于香溪,还有一个“桃花鱼”传说亦极美:很早以前,香溪本不生长桃花鱼,昭君省亲告别乡里时,乘船顺流而下,一路上弹着琵琶,倾诉着自己眷恋故土的情怀。听者无不为之泪淋,两岸桃花也感动得纷纷落下花瓣。泪水滴落溪流,桃花飘在水面,顿然化作了桃花鱼,围船游动,护送昭君离乡。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船过香溪口东行不远,北岸峭壁上,有一叠颇为惹眼的岩石,层次分明,像一堆厚厚的书,在其侧面又有一块条状岩石,如利剑直插江中—这就是著名的“兵书宝剑峡”,相传为诸葛亮存放兵书宝剑之地。说是诸葛亮将他一生的用兵经验写了一本书,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环顾周围的人都不配授予,又怕后人生吞活剥,照本指挥作战,死守老本。便选了险要之地把这部书放在难于攀登的峭壁上,让后世有才志的人去取。另一说是秦朝末年,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谋士叫张良,他熟读兵书,足智多谋,垓下一战,歼灭了项羽的精锐部队,项羽单骑逃到乌江,自刎而死,于是楚亡汉兴,张良死后便将兵书宝剑藏在这里。

    在“兵书宝剑”的斜对面,峡口悬岩下有一岩洞,疑似常年堆积着粮食,传说是诸葛亮当年屯粮的米仓,因而又名“米仓峡”。

    经过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所谓“兵书”,乃石半山腰古代悬棺葬的遗物。2003年6月3日,三峡大坝蓄水水位达到110米,离悬棺只剩四米左右,为此文物工作者进行了抢救保护,进入岩缝从绝壁岩缝中取出三口悬棺,发现八件矛上有人头像的铜质矛,还有一米长的宝剑一把,等等。文物现被陈放在秭归屈原纪念馆。】

    前述故事当然是后人敬仰诸葛亮、张良附会的传说,但就其自然景观而言,则不失为一幅水墨画呢。来不及去想象这些传说,船如行箭,眼前又一幅绝无仅有的画面卓然浮出—

    悬崖笔直,卓立大江,倒影楚楚,蔚为壮观,但见一叶白帆,浮波江面,乳色的薄雾笼罩着一山,一水,一帆,清晰而朦胧,优雅而和谐。我被惊呆了,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我的激动,尽管我不善于摄影术,还是激情冲动地拍下这壮美的风景(因此段文字为当时记录,照片所摄景观地点,疑似游记连载6中“夔门”那幅,因年代久远,正误难辩,此处权且再用一次)。

    薄雾笼罩着一山,一水,一帆(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西陵峡的此段江面似乎在逐渐加宽,因而我们快速跑到船尾平台,然而刚才那处壮美的自然景观已逐渐隐没于江雾之中。我们只得倚栏休息,一任江风翻滚着头发和衣衫,耐心等待着好景致的出现。偏西的太阳忽而在云层里,忽而又顽皮地钻出来。山与水都笼着一层乳白色的轻纱。我们削着梨吃,愉快而自由地说着话,赞叹这大好河山,深深感到这奇山异水是那么令人陶醉,幻想着将来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不多时,我们发现高峡将尽,航道变得开阔起来,但依然有不少礁石露出水面。游人大都回到船舱去,爱人也有些累回舱去了。我独自一人伫立平台甲板,痴痴地期待又一处西陵胜境的出现。

    其实,脚下这片水域,在过去是有名的险滩,即青滩。据说,青滩不仅险且风极大,如古人所说“青滩两头峡(下游有个“牛肝马肺峡”),不是上刮,就是下刮“。确实,那风此时就在我的头发和衣服上肆无忌惮呢。据《秭归县志》载,明代嘉靖二年,危崖崩塌,石壅江心,堆积成滩,故名新滩(滩长约120米)。滩中乱石如林,白浪翻滚,水流急达7米/秒,滩上滩下水位落差达两米,人称“铁门坎”。来往船舶下如飞剪,上似爬梯,若逢枯水则上水船非借助绞滩(注:绞滩,是指用机械或其他设施牵上水船舶通过急滩的一种助航作业,实际上就是利用机械的力量拉纤)不能通过。古人曾用“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蜀道青天不可上,横飞白练三千丈”“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来描述这段古航道的险情。新中国建立后,经疏通漕口,降低流速,并增设绞滩机械设备,保证了航行安全。

    果然,前方又出现了高山峡谷,我急急下到船舱,因为我的惊叹不能没有她们(爱人与表姐)的应和。

    这里便是“牛肝马肺峡”,位于西陵峡上段。雄奇罕见,奇峰甚多,几乎不可能在倾刻间,给它们想出一个个绝妙的名称来。有一段崖壁上的地质构造,很像“兵书”,但也有点像座座城堡。此峡因江北岸绝壁上有两块自然下垂的形若牛肝和马肺的黄褐色钟乳石而得名。不过,马肺在清光绪年间已被英国炮舰打掉了。

    很快,客轮行驶到西陵峡中段。这里有一处真正的鬼门关,比之青滩,似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便是崆岭。它原来叫“空舲”,即有窗户的空船。其名也因有“务空其岭,然后得过”,故亦称“空岭”。峡名源此。在这2.5公里长的峡谷里,有一处叫“崆岭滩”,为昔日闻名于世之险滩,流急冲刷着险滩,航道弯曲狭窄,礁石林立犬牙交错,枯水行船左避右让,洪水时稍有不慎,即触礁沉没。民谚云:“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世有“长江三峡险滩之冠”之称。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航道整治,恶石已除,通航无阻。

    客轮继续东行。不久,在长江南岸出现一座古刹,这就是著名的黄陵庙,它背依山崖,前临大江,掩映在一片香柑金桔树林中(著名的宜红橙产于此地)。相传黄陵庙建于春秋时期,诸葛亮重建时写有《黄陵庙记》。此庙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据说大禹治水时,有一黄龙“助禹治水,九载而成功”。

    (来自网络)

    黄陵庙至南津关之间,有一个叫灯影峡的峡谷,烟岚如黛,瀑布飞泉,虽为小峡谷,却也颇有名气。行舟去处,但见南岸马牙山上四块奇石,排列成队,呈现出《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满载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挥棒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摇摇晃晃的猪八戒;重担在肩、亦步亦趋的沙和尚;安坐白马、闭目合掌的唐僧。据说每当落霞晚照,从峡中远望,极似皮影戏(当地人叫灯影戏)中人物,故名为灯影峡。郭沫若老先生经过此处时,曾写有这样的诗句:“玄奘师弟立山头,灯影翩翩猪与猴。”

    在西陵峡的尾端,长江崖壁上,出现一处长长的古栈道。(当时我以为)那是纤夫的道,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图片资料中的回忆与想像了,那时,纤夫们拉纤时脚下是怎样的颤动,汗珠是怎样摔碎在栈道,跌落在江中……

    百度:灯影峡自然风貌雄奇,人文景观众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的《蜀道难》主要指这一带蜀道先秦古栈道。这是迄今中国所有栈道中开凿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险要、栈道规模最大、遗址石孔数量最多、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也最为完好的一处,是蜀汉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栈道全长约4公里,宽约100米,与长城、运河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建筑,令人称奇。

    在一处很大的崖壁脚下,从水面凸起一个弧形小山洞,一条柳叶小舟,浮萍般飘于风平浪静的洞口,而舟人不知何处去也。喏,随着隐约的“叮当”声传过来,我们终于发现,在另一处稍微凹进去的崖壁,有两个蚂蚁般的人儿,正撑钎挥锤打石头。这让我一阵感动:这便是大山上男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最能耐得住艰苦与寂寞的男性。他们对于我们这些过路人根本就是视而不见,不需要了解我们,不需要我们的惊叹,而我们却总在茶余饭后,试图解开一个个迷团,解剖这些幽灵般的生命。

    …………

    留下小诗一首《西陵峡》

    奇壁怪石惊云雨,落日朝辉双偃息。

    兵书宝剑都不知,孤帆一点天边去。

    5点过,客轮驶出西陵峡口,南津关一过,便结束了四百里长的峡江航程,而长江至此也进入了中游。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td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