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日记阅读推荐旅行·在路上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9)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9)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7:28 被阅读3次

10月15~18日:上海

上海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1、上海之夜

    我们到达上海时,已经晚点至深夜零点,妻的表哥表嫂来接了站。我们满心以为艰苦的旅途生活,可以暂告一段落,能够在表嫂家(表哥与表嫂是云南支边回城,如今分居两地,表哥在成都),好好洗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然而,他们却告诉我们:“今晚就找个旅馆住了吧。”而且从他们的口气中,我们知道住在表嫂家是没指望了。

    没奈何,我们只好跟了一个老远跑来抢览生意的女服务员,乘车去了虹口区,住进了一个地下室。折腾到一两点方才睡下,三四个钟头后天就亮了,光线是从露在街面人行道的窄而长的窗口,照射进来的。这个地下室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我们赶紧提上旅行包摸了出去。此时,雨猛劲地下着,我们那把毫不管用的小花伞,让我们尝到了更大的苦头。人地生疏,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好。为了躲雨,只得钻进电车,任它把我们拉到哪里算哪里。也不知道过了多少站路,我偶然听到报站是某个医院,便与妻匆匆下了车。还好,我们很快就在附近,看见了两家还算像样的旅社,这才安顿下来。来上海的第一天,便给了我们如此狼狈的经历和感受。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2、南京路上

    吃了饭,妻陪我到医院去看了病。在医院里,医生很认真地给我看病,却对另一位有点冷眼相对;却原来,我妻是用“京腔”(她是北京出生的,上海徐家汇是她的老家)与医生交流,那一位病人是用四川话(很巧他是四川人)交谈。

    之后,我们按图索骥直扑南京路去。在我们心目中,南路路简直就等于上海,它的繁华和《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那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小到大铭记于心。南京东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素有“十里南京路,一个步行街”的称号,路旁遍布着各种上海老字号商店及商城。

    站在了南京路上,我们才真正领略了她的繁华风貌:高楼林立,大厦摩天,连排的商店,活像一个个蜂巢,拥进和挤出无数密密麻麻的“蜜蜂”们,他们一个个撑着花伞,又像众多的“蒲公英”们缓缓地浮游着。当然,我们也成为这些个“蜜蜂”和“蒲公英”中的一员了。商店里的商品如花似锦、琳琅满目,让我们应接不暇,而又叹为观止,简直就是购物的天堂了,尤其是在短缺经济刚刚结束不久后的时候。你真不知道能够买些什么,如果你忘记钱包里有多少钞票,那就不要打算回去了!然而,我们想买的东西,偏在这南京路上找不着,这岂不是怪事?我们居然在南京路上转悠了大半天,从一头转到另一头,其最初的兴奋感早已被疲惫感所代替,我们实在是太累了。

    3、豫园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来,去北京路火车站售票处买回成都的火车票,人很多,排除等候估计时间很长。我便乘着妻排队买票的当儿,去外滩买浦江游览船票。上海的高楼大都为欧式建筑,无屋檐,因为天依然下着雨,我来来回回被淋了个够。

    买好了车船票,总算可以安心游览了,我们准备去计划中安排的上海名胜——豫园。上海人很和气、热情,不管你问哪儿的路,人家都跟你讲(当然不要讲四川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就像我们基本听不懂上海话一样),祥细地指点着。我们在小餐馆吃饭时,问起豫园,就是一位服务员姑娘,给我们说了又说呢。

    豫园在皇城坝,是个热闹的地方,小巷里卖食物和小玩艺儿的商贩很多。在豫园门前,有个方形水池,又有多折桥对角穿过,站在桥上,可观池中红鲤翔游,十分有趣。

上海豫园(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来前看过游览书上的介绍,说豫园内风景雅秀,古色古香,可以“不出城廓而览山水之胜,身处闹市而享林泉之美”,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此园是由明代右布政使潘允端建于嘉靖年间。其人勤学好古,为人贤孝,建园是为了“愉悦双亲”,因“豫”有安乐之意而取名“豫园”。后来,家境衰败,园子荒芜。后虽有富商士绅二十余年重建辉煌,然又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咸丰十年(1860)遭遇兵乱,损毁严重。现在,我们就要游玩的豫园,其楼台山石大都为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重建的。

    “豫园”的隶书横额,出自明代文学家王稚登的手笔。其人怀才不遇,遂成为落魄才子,虽本不太知名,但一日走进幽兰馆,却与“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相遇,且“挚友”几十年。马湘兰本质高洁、气质出众、生性旷达,为人善良,以擅长画兰花闻名于世。

    走进豫园,迎面是一座堂皇的“三穗堂”,以其“一稻三穗”为名,是豫园中最大最高的厅堂。在窗欞上,雕饰着稻穗、黍子、麦苗和瓜果,象征着丰收之意。堂前有盘槐高耸,桂树飘香,在如此场景中体会“三穗堂”意境,真是美妙无比。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

    穿过“三穗堂”,后面是“烟雨楼”。楼连回廊,一析向里,形成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廊又临池,假山傍水,浮光掠影,小中见大。穿过“渐入佳境”游廊,忽见陡壁幽壑,重峦叠嶂,却是一座很大的假山,其造型十分逼真,群峰逶迤,山路崎岖,如身临其境,情荡群山峻岭之间。非有巨匠手笔,不能建造出这等山水艺术奇观,而这正是明代著名园林家(叠山家)张南阳的精心设计堆砌。假山用了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山高约14米。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对大假山的评价是:“峻 颇惬观赏”。

    豫园,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随意几幅“素描”,便能饱览她那丰姿卓绝之万方仪态:

    万花楼,精致非常。楼内陈设有精工雕镂且嵌有大理石图案的红木桌椅,两壁窗欞雕刻着梅兰竹菊岁寒四友。四周多回廊曲槛,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楼前山石流水旁,有上百年的广玉兰和四百岁的银杏(高达21米),其中银杏枝干繁茂,果实累累;前者投以春光,后者回以秋果,如忘年之交,诚为感人。

    玉华堂,别有天地。这是明代豫园主人的书斋。匾额上的“玉华”两字,系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所成。堂内陈设的全套楠木树根与红木制作的家具,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为国内所罕见。据说,这套家具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更奇特的是,在堂前空地上立有一怪石,名曰:“玉玲珑”,周身多孔,玲珑剔透,石下熏香,烟穿孔出,缭绕而升,甚为奇观也。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其它两处为苏州冠云峰、 杭州绉云峰。

    点春堂,驰名中外。点春堂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曰“飞飞跃跃”。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俗称“花糖公墅”。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于1855年9月所设。当年,上海人民在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影响下,组织小刀会,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解放后,这里辟为展览馆,陈列了有关小刀会起义时的文物和图片。

    …………

    糟心拍摄了两幅风景照片——

    图一:

上海豫园“鱼乐榭”凭栏观鱼(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廊榭环围,山石散布,大树横掠,下有玲珑碧池含如叶红鲤,穿白墙小洞遁去,美煞人也!这里是“鱼乐榭”,其周围古木参天,凭栏可观池中游鱼。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墙,体现了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小溪长仅数丈,花墙把小溪隔而为二,墙上开设漏窗和半圆洞门。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

    图二:

上海豫园风景(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右有雕窗厅堂,左有山石夹流。但见怪石突于石栏下,老树斜立一旁,碧波穿墙而来,兴之所至,投石入水,环水层层荡开,倒影摇曳纷纷……这里为“两宜轩”,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故名两宜轩。

    离开豫园,我们去了海宁路,见电影院正上映《武林志》,于是购票入内。待坐稳,才发现这是个圆形的小剧场,古香古雅,颇感惊异。电影散场,也天黑了,担心不能按原路回到旅馆,但还是平安无事,歇息下来。

    4、外滩

    来上海第三天的计划,是游览黄浦江。我们从南京路到淮海路,随意闲逛。这时,我们意外地碰到了妻的表哥和表姐;他们因为我们没有去表嫂家,特地出来碰我们。我们来到一条里弄,这里烟熏火燎,沿途开了很多餐馆。找了一家,饱尝了一顿馄饨(我们四川叫抄手),然后往外滩去。好一阵子,我们想起来,靠在饭桌旁的那把小伞,忘记了拿走,心里好不遗憾。那把小伞虽“贱”,却也陪伴我们这许多日子,没有“遮风挡雨”的功劳,也有“挡雨遮风”的苦劳呢。就让它留在上海吧。表姐知道我们要游览浦江,也想去,却没了船票,只得抱憾了。

上海外滩(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上海外滩(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全长1.5公里的外滩,也是上海的“闹市”,并且非常知名,集中了大量中外游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了上海所谓的“十里洋场”。外滩路靠里,是一望无尽的法式高大建筑,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大钟楼的尖楼顶高矗入云,蔚为壮观。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这些楼群,全部用石头建造,给人以古老而坚固之感。

上海外滩夜景(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外滩夜景(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外滩路上,种着茂密高大的法国梧桐,不少长方形的花坛排列其间。在江边石头护栏外,就是黄浦江了。我们兴奋地游览着外滩,饱览着浦江两岸风光,对大上海有了强烈的“拜膜感”与“崇高感”!

上海外滩(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东方明珠(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黄浦江,贯通上海百里港区,至吴松口入海处与长江合流。其水量充足,奔涌不息,巨轮可在深水航道中航行。“浦”是古吴语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黄浦江下游曾被称为黄歇浦和春申江,传说是战国楚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上开凿,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

    外滩往下游不远,有一座多拱大铁桥,横于苏州河上,对岸桥头,矗立着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大厦。

上海外滩苏州河上的外白渡大桥与上海大厦·留影(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资料: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Broadway的音译)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    

    5、黄浦江、长江入海口(吴淞口)

    我们在游览船码头,与表哥表姐暂别。上船后,我们在船舷左侧找到座位。船对我们已经不再陌生,而黄浦江码头,却比重庆码头以及武汉、九江、安庆、南京的码头,壮观了许多。

在上海黄浦江游轮上(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上海黄浦江造船厂和江上的大船(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黄浦江上,到处停泊着大小船只。游览船刚一驶出,简直立即把我们带进了船的博览会一般。沿江两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船,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大的可航行四海,远涉重洋;小的则作为登岸运输工具,如一叶浮江。船舶往来,络绎不绝;汽笛声声,秩序井然。更让人惊奇的是,江面上还有蓝色的舰艇和深色的潜艇,还能远远望到外国远洋巨轮上的白衣水手。再看两岸,竖着高大烟囱的发电厂、立着巨型塔吊和船坞的造船厂,等等等等。

    黄浦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终于,我们远远地看见了吴淞口长堤上的灯塔。在这里,黄浦江与长江流水汇合在了一起,看江面,长江水的混黄与黄浦江水的清亮,暂时各行其道,界线分明,仿佛两位势均力敌的对手,互不想让。然而它们终归要碰撞混合在一起,注入蔚蓝的大海。

    啊,长江,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在上海地标河流黄浦江上,航行了100分钟左右,穿过上海市区的浦西和浦东,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苏州河(吴淞江)后,在吴淞口与黄浦江一同注入了你——长江。你是还在召唤我们吗?是的,我们还要与你一同奔向蓝色海洋,去看东海的日出日落呢!

    吴淞口为明、清海防与江防要塞。因曾为吴淞江入长江之口,故名。吴淞口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多次为外国侵略者入侵之地。1932和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上海,在吴淞口附近登陆,曾遭当地军民坚决抵抗。今吴淞口仍为海防要地。

    远远望去,隐约可辨崇明岛的轮廓。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中国第三大岛屿,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再远处便是水天茫茫的东海了。那里,船帆点点,军舰穿梭,而湖北的“楚天阔”,已经是小儿科了。然而遗憾又起,大海,以其朦胧的景象,给了我们一个朦胧的印象,离我们真正所求所想,还相去甚远呢。多少年后(2002),我又一次来到东海,是从浙江宁波夜航渡海(杭州湾),晨光初现时溯江而到外滩码头的。依然遗憾,天光不济,东海并未显现出如我想像般的蔚蓝……

    在黄浦江上,我们航行了三个半小时,当游船快泊靠外滩码头时,我们才看到了真正动人的外滩风光,因为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才可将韵味无穷的外滩风光一览无余。离开外滩时,心里不知是喜是愁,尽管以后又有三次来到外滩,这一次的惊喜兴奋与意犹未尽,却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9月18~21日:尾声

    这一天,是在上海的第四天,也是最后的一天;也就是说,上海作为游玩的最后一站一俟结束,整个秋季旅行也就行将结束了。

上海石库门(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上海街头(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上海人民广场(本文作者摄于2002年) 上海人民广场(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这一天,我们应邀到表嫂家玩。她家在一条还算通畅的里弄一楼宇的一楼,入内即是厨房,非常狭小,房间窄,木楼梯更窄,楼上的卧室,简直就没有活动余地了——这时,我们忽然明白,表哥为什么没有接我们到表嫂家住……表哥对我妻很好,小时候在一个院子的大家庭里长大的。我妻听到厨房里,表哥在对表嫂说:“你要多弄个几个菜,不要‘抠眉抠眼’(四川话,意为吝啬)的。”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可见一斑。晚饭,我们第一次尝到了非常鲜美可口的海鲜——虾!

    晚上7点,我们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在火车上苦熬了两天三夜,于10月21日零点过,回到了成都。到此,我们历时21天的秋季旅行结束了,也实现了“长江招唤,我们出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

    (此文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此次略有曾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文化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全稿约7.4万字左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ma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