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观赏了《秦风》,季札对《秦风》是倍加推崇。
之前,季札评价其他国家的音乐,他总是说“美哉”,然后再发表评论。
然而,对于《秦风》,他却一改之前的语气,没有说“美好啊,……。”
或许,于季札而言,《秦风》已不足以用“美好”二字来形容,他说,“此之谓夏声”,这是正统的声音,是真正的华夏之声,宏大到了极点,不止是美好,而是让人震撼!
而秦风的曲调竟然跟周王室鼎盛时期的华夏之声一样,季札断定,秦国会日益强大,强大到同周王室鼎盛时代的样子。
季札仅凭音乐就了解了秦国的内在潜力和精神内核,而他预言也果然精准,三百年后,秦国做到了大一统。
我们继续欣赏《诗经》中风,接下来是《魏风》: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奏《魏风》。
《魏风》也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我们熟知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就出自《魏风》。
季札听后,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狂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
这次,季札的预言又一次地应验了。
提到魏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而“魏国”的国号后来还被曹魏、北魏等朝代沿用。
其实,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个魏国。
最早的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分封的诸侯国,第一任国君为失载,姬姓,魏氏。
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平王东迁,王权地位衰微,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加快了兼并周边小国的节奏。
此时,猛人晋献公横空出世,他在位期间兼并邻国,开疆拓土,“灭十七,服三十八“,而被灭的十七国中,魏国就在其中。
晋献公灭魏后,晋大夫毕万因军功卓越而受封于魏地,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
毕万乃是毕国后裔,其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而毕万就是后来战国时期魏国国君的先祖。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人称魏武子,魏武子就是之前我们聊过的“结草衔环”这个典故的主角儿。
因晋国实行的是三军六卿制,后期由于公族势力逐渐衰弱,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从最初的八卿到六卿,又到四卿,再到最后的三家,最终晋被瓜分。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魏氏得到周王室的承认,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而正式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革新变法,魏国迅速崛起,一度成为战国初期中原霸主。
然,到了魏武侯、魏惠王等君主时,却没有了魏文侯的雄才大略。
魏武侯继位后,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不断激化同周边国家的矛盾,又因重用贵族而导致人才流失。
另外,魏国地处中原,属于四战之地,所以战事频发;魏昭王时,魏韩联军被吴起率领的秦军斩杀二十四万;魏惠王时,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相继战败,精锐尽失,魏国从此衰落。
虽说后期信陵君魏无忌“合纵连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强弩之末的魏国,已改变不了其衰败的现状。
最终,魏国被强大的秦国吞并,魏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魏国的崛起是因为魏文侯重贤,对百姓仁爱,魏国上下一心,所以攻不可破。
而魏国的衰亡,则是因文侯之后再无明君,他们怠慢人才,无视人才,最后导致人才严重流失,国家最终走向衰亡。
正如墨子的“亲士”理论,人君最重要的是厚待贤士,没有贤士,就没有国家长存。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均是如此,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说,人才是国之重器,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而季札在这里所指的贤明君主,自然就是魏文侯了。
季札听这场音乐会的时间是公元前544年,这时老魏国早已被晋灭了,新的魏国还未建立,而此时季札便能预测出魏国会出现明主,这简直是神了。我严重怀疑季札是穿越过去的,不然对未来的判断怎会如此精准。
后面还有几个《诗经》中的风,本来打算今天一起结束,然聊起来就没完没了,因时间不允许,今天到此结束,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