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宥坐》:君子求诸己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11-10 06:00 被阅读0次

    小时候听过一句俗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还有人说:“好人多磨难,恶人乐逍遥。”

    人生的际遇常有不如意处,世道为何如此不公?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由此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从而被社会抛弃的人也不少,也有一些人则把仇恨埋在心里,一旦成功就疯狂地报复社会,就像一个被婆婆虐待的媳妇,媳妇一旦熬成婆,再变本加厉地摧残媳妇。

    今天,我们讲一个孔子遭遇挫折的故事,看看孔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孔子在鲁国执政失败后,辗转来到陈国住了三年,陈国一直没有请孔子参政,适逢晋楚争霸,轮番侵略陈国。孔子于是离开陈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厚待孔子却不重用,孔子又回到了陈国。

    第二年,孔子又来到了蔡国,就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地区。三年以后,吴国派兵攻打陈国,楚国大军来救援陈国,听说孔子就在附近,楚王就派人来聘请孔子去楚国。

    孔子打点行装启程去南方的楚国。陈国和蔡国的卿大夫们商议说,这些年陈蔡一直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如果到楚国,一定会得到重用,那么我们这些当权的人就危险了。于是两国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师徒围困起来,断绝了他们的粮食供应。

    师徒一行一连七天没米下锅,只能以野菜羹充饥,弟子们都面露饥色。子路于是上前问孔子:“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就赐给他幸福;作恶的人,上天就降灾祸给他。现在,老师不断积累功德和道义,具备各种美德,这样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处境总是这样痛苦呢?”

    子路原话是:“奚居之隐也?”子路用“隐”而不用“穷”字,是要强调这种困境在内心造成的难言的伤痛,更甚于生活和事业上的窘迫。

    孔子说:“子路,你的见识不够,我来分析给你听。你认为有才智的人一定会被一直重用吗?帝辛继位以后,常年大肆扩张,百姓疲惫,托孤重臣叔父王子比干建议纣王休养生息,来年再战,商纣王便以怠慢军心罪把他杀了。

    你认为忠心耿耿的人一定会被一直重用的吗?夏桀不理朝政,自比太阳,宠幸妹喜,船行酒池,使男女裸身杂处,以炮烙之刑为乐,两朝国相关龙逢怒目以对,劝诫说民心尽失就会国破家亡,狂妄的夏桀回答说,看看谁先灭亡,下令囚禁关龙逢,然后把他杀了。

    你认为直言劝谏的人一定会被一直重用的吗?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建立春秋霸业,营建姑苏城,但吴王甘愿受奸臣伯嚭蛊惑,妄图一举剿灭中原大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先杀越王勾践灭越再图中原大业,吴王却猜疑他是齐国的间谍,将其车裂于姑苏城东门外。

    能否遇到明君,这是各人的机遇问题;有没有才德,这是人的才具问题。贯通古今、深谋远虑的君子生不逢时的情况多着呢!由此看来,不被当世赏识的人是很多的,怎么可能只有我孔丘呢?

    况且,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兰草,不会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做学问,并不只是为了显达,而是为了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不会感到忧愁,遭遇忧患的时候意志不会衰退,明白祸福的由来,无论结果如何,心中都不会迷茫。

    总之,有没有才能,是人的材具问题。是否作为,则取决于自己。能否遇到明君,是机遇问题,是死是活,则取决于命运。

    现在有的人没有遇上机会,即使贤能,他想有所作为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人一旦有了机遇,那成功还会有困难吗?所以君子要努力贯通古今,学会深谋远虑,不断修炼,端正品行,等待时机的到来。”

    孔子又说:“子路,你坐下!我再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创立霸业的雄心产生于他在曹国受困的时候,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吴王打败于会稽山的时候,齐桓公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莒国的时候。所以处境不曾痛苦的人,其思虑就不会长远,不曾逃亡奔波的人,其志向就不会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下就不能得志了呢?”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宽阔的胸怀,但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君子只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的好不好,而不会被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左右了思想和情绪。自己心中有一杆秤,荣辱得失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说明一切,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更进一步讲,做学问是学做人,而不是只为了事业发达,财源广进。做人就要做君子,这就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宥坐》:君子求诸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yv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