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表姐生下侄女,因为母乳不足,只能喂奶粉。但每一个去她家的“过来人”,都语重心长地劝导,孩子还是得喝母乳。
“可没有母乳,那有什么办法?”
“找人疏通啊按摩啊,一切办法都要试试。”
“确实努力尝试过,再说了,奶粉已经做得和母乳接近了,喝奶粉也没事。”
“那不是,喝母乳的孩子聪明,身体也好。”
……
这样的对话,月子期每天都在上演。
双方都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各执一派,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有人说,真理愈辩愈明。但争辩有个重要前提:参与的人要处于同一个维度。
单身至上的女人硬要和热衷相夫教子的女人讨论“婚姻是一场灾难”,选择北漂的青年非得和留守家乡的同学争论“是大城一张床好还是小城一间房好”,都是行不通的。
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 绝大多数都是在浪费时间。
无理争论惹人烦恼
双十一在某宝买了件衣服,线头多到剪不完,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质量差价钱几倍远,气坏了,拍了照片找卖家理论。
你说线头多,卖家说,新衣服都是这样的,几千上万的衣服都有线头。
你说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卖家说手机和电脑颜色本就有差异。
你说这质量完全和价格不符,卖家说两百多的衣服,这个质量算好的。
真不是存心找茬,但卖家是诚心抵赖。
争论了半天,卖家还是不退。
转念一想,这种店铺,大概工作重心就是和卖家吵架,既然是做一次性买卖,想来也发展不好,走不长久,你没法叫醒一个故意装蒜的人,说上几句,发现对方是无赖,索性截图保留证据,直接投诉。
有句大白话说得好,“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傻逼说话。”
数天前作家荞麦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不爱南京了”,不仅公号后台被脏话攻陷,微博也是连着几天被喷成筛子。
而荞麦也对不少谩骂的网友,进行了反驳。
一边是荞麦不甘示弱的还击,一边是网友从讨伐上升到人身攻击再到人肉搜索。
战斗持续了几天,最终,荞麦关掉了评论区。
之后她写了篇《2017年末网络被骂指南》总结这次争辩,“有些人想来骂你,理由并不那么重要。只是一个情绪点被激起了,愤怒变成了最轻易简单的事情。有人心里不舒服,来讲道理,也很正常。抓住个别词句,没完没了地发挥和争论,也是正常的。但跑过来骂人的,绝大多数都不太正常。”
和把自身观点奉为圭臬,听不进任何话的人,争辩就像鸡同鸭讲,辩到最后反是自己损失一身元气。
口不择言后果严重
争辩时,最容易口不择言,放出的话就像冷箭,伤人、却收不回。
有个网友曾发博检讨自己,她自己工作相当努力,从不满足于现状,但姐姐却知足常乐,在竞争激烈的上海也享受自己的小日子。
本是两种生活观,但她和姐姐吵架,数落其十年里生活也没什么变化,呆在上海毫无意义。在姐姐反驳时,她说出了刻薄至极的言论。
遇到行事冲动的人,争辩的后果更是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最近看了一则新闻,妈妈下班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字写得难看,说了几遍没学会,开始大声斥责,爸爸回来看见女儿哭,便和妈妈争吵起来。一个认为教育要好好说,不能动武,一个说好好说根本没用,一来二去,吵架进入白热化阶段。
吵着吵着,爸爸跑进了杂物间,拿起农药就往嘴里倒。
在搜索引擎输入“吵架自杀”,类似的新闻频繁发生。
有人和父母吵架自杀,有人和恋人吵架跳楼,有人吵完架,拿刀捅向了和自己观点不合的人。
避免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辩,是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最优选择。
认知不同不必相融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一位思想家走在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一个不喜欢自己作品的人。这个人傲慢地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
但思想家缓缓摘掉帽子,笑意盈盈地撤到一边,说“而我恰恰相反”。
发生矛盾,难免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找一个点开始反击,牵出一条线都是歪的,进而牵涉一个面,最后筋疲力竭,发现这种不合,是三观的不合。争辩无用,倒不如直接喊停。
读读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就知道。
某天早上有人求访孔子,问到学生子贡:“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接着争论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欣然离去。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经历过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2009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他是)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想到他是)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基本观点没有共识,盲目的争论就像对牛弹琴。这时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才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
湖北女诗人余秀华,出生时因为缺氧得了脑瘫,行动不便,只读到高二就赋闲在家。19岁被家人嫁给一个大她12岁的男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生育、家暴,和没有人情味的日子。
她不甘于此。2014年,作品集出版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甩给丈夫15万,离了婚。
《摇摇晃晃在人间》里有个镜头,她和前夫笑得都很满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多年的两人,却早已走在两个世界。
离婚后,她得到了自由,他拿到了钱。结局的达成跳过无谓的撕扯,不相看也不相厌。
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认知层次的差距是解放自我的信号,而不是陷入僵持的开端。
认清现实放弃执着
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每个人都爱把别人看作地狱,殊不知,自己也可能在扮演地狱的角色。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怀孕的文佳佳在快生的时候晕了过去。Frank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判断:她是少见的、患有妊高症的初产妇。
他拿着数据质问主管的华裔女医师,这个医生的第一反应却是,自己比Frank更有地位,所以不想理会他的诘责,对工作中的失职不以为意。
Frank没有过多纠缠,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最终文佳佳和孩子都得救了。
剧中的Frank待人淳厚,不计小节。为了女儿能更好地生活,人到中年屡屡受挫,却还是不断尝试,想得到美国医学界的认可。
华裔女医生与他的差距,是一条不可磨灭的鸿沟——认清重点的能力和宝贵的自知之明。
这种层次的差距,与钱、地位、出身都毫无关系。
古人用“夏天的虫子理解不了冰雪的意义”作比,说明人见识的局限。
现在的我们,翻看几年前自己的个性签名,尚且不能理解那时幼稚可笑的宣泄,那么与认知不同的他人,又何苦争辩?
网友说:那这样的话,教师简直是没法做的职业!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伟大之处是塑造灵魂,而不是嫌弃它的幼稚。引导和争论,终究是两码事。
所以,避免争辩的方法很清晰:觉知层次差距,双赢解决问题,不强求理解。
陌生人如此,朋友如此,夫妻亦如此。
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别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些人你吸不动也斥不走,那就别执着,它们可能还只是块木头。
网友评论
没错,与三观不和的人没必要争执,争执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而且还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他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其看法可能与你完全相违背,但其他人看问题的角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思考,更客观的看待某件事。所以我认为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口角时,要有意识的去停止,表面上认同或不理睬(为什么是表面上,因为在于他人争执时我们多少会愤怒,而愤怒会让我们毫无理由的坚定自己的观点,抵触他人观点,基本上不会被他人说服。),之后等我们情绪褪去后,我们多去理性思考理解他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所以说,对于三季人也没必要跟他们斗个输赢,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不是那“三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