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已经看完了,这也是我下半年看完的第四本书,今天来分享本书的
第三部分——来自父母的爱与伤。
1.
每次在看到有关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的问题时,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只有看到本书中的这些话时我的心结才算打开:
原生家庭对我们确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探讨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纠结于过去,去讨伐或试图修复关系。
但我们了解家庭的过去,才有可能明确未来。所以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指向未来。
2.
代际创伤对中国家庭及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或许是一个被很多人所忽视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代际创伤形成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现创伤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有没有去回顾和反思?有没有去尝试修复和改善?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经历某些形式的创伤,你是要背负沉重、苟延残喘,还是努力去做点什么,这需要你自己做出选择。
3.
缺少足够的认可,孩子容易形成习惯性的取悦,想要不断获取来自外界的赞美。
取悦型人格的人成年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由于习惯性地取悦所有人,所以他们无法区分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究竟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认可。
4.
本书的卑微的渴望这章,有一段作者和他的咨询师对话的内容,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再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当咨询师问我:“你觉得他们忽视你的需要,那你尝试过向他们提出你的要求吗?”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让我沉默了很长时间,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似乎早就习惯了不提要求、不表达需要,甚至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向他们提要求是什么时候了,我是如此执迷于自己“懂事”的形象,甚至忘记了我可以去要求他们来满足我的需要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
而当我想到需要向父母提要求时,包括在我成年后向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要求时,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惶恐。
我和妹妹相差不到两岁,从小好吃的、新的东西都是妹妹先有。妈妈会偷偷的给妹妹买东西。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妹妹有新的东西,而我没有?”妈妈说:“妹妹管我要了呀,你没有要呀”。我就这么被搪塞过去了。当时的我真的以为我很笨,怎么不懂得要新的东西。
其实,即使我开口要了,妈妈肯定也会以各种的理由不会答应我的,发展到最后,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只要是我想要的东西,最终都得不到。所以,我就学会了从来不告诉别人我想要什么,然后默默的攒钱,直到自己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最恐怖的是,我一直认为我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
其实,直面自己的伤疤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第一遍看到书里的这些内容时,就流泪了,现在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内容时,还是忍不住流泪。
父母带给我们的伤,不说刻骨铭心,就像已经溶在你的血液里,你怎么把它洗出来,不原谅父母,你又做不到,总之难受的还是你自己。
5.
成长不是一个抛弃本能行为的过程,而是丰富本能行为的过程。
一直背负着过去的包袱,你对未来的期待和动力都会受到限制。
走出阴影,你才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全部经历,尤其是那些你曾经不看会的部分。
当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去感受、探索和学习,你会发现眼中的世界和以前不同了,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