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12月,清军驱逐了阿古柏势力,新疆大部地区处于清军控制之下。指挥此次西征的左宗棠却没有陶醉于一时的军事胜利,而是想到新疆欲长治久安,光靠军事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其他手段,深思熟虑之后,他对新疆主政官员说:
“欲化彼(新疆)殊俗,同我华风,非分见义塾,令回童读书识字,通晓语言不可”。
左宗棠力推清政府在新疆兴办义塾,令各族儿童学习汉语,学习儒家经典,推行国家主流文化—中华文化。在此政策下,不少回童学会汉语,熟读《论语》《大学》等书,有维人努日伯克天资聪颖,参加童试,一路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测试,成功取得秀才身份。努日伯克还给自己起了个汉名“郝登榜”,好记又吉祥。
左宗棠所做的一切,清代叫“教化狄夷”,现代社会学家称之为民族同化。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因受另一个民族影响而丧失原有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 同化还是现代化
中华文化是很善于同化周边部落族群的,有非汉血统的李唐皇室,是完全汉化的,把老子作为自己的祖先,崇尚道教,是历代王朝中最中国的,唐风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
明代对疆域内的蒙古族采取强制同化的策略,在《大明律》中规定“不许本类自相嫁娶”,并强令蒙古人取汉姓,着汉服,不让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其民族特点。由于长期杂居、同化的结果,长城内的蒙古族多数融合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
在古代中国同化政策的影响下,不同于中华文化的边疆民族在名称上也有区别。在很多文献中用两个词来称呼边疆族群,“生番”和“熟番”。生番就是指那些尚未接受中华文化教化,不知华夏礼仪的群体。熟番是指那些基本接受了中华文化,开始诗书礼乐的群体。就是看待华夏版图内的穆斯林,也有汉回和缠回之分。宁夏的穆斯林是汉回,他们说汉语,用汉文。新疆的维吾尔是缠回,不通汉语,不使用汉文。
从清代至民国,除了盛世才外历代新疆政府是支持汉化,鼓励新疆少数族群接受传统中华文化。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大地全境全力推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疆也不例外,那时候发生的是一种同化——“社会主义化”。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共工作重心转向经济,中国向西方学习,引进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医疗体系、社会管理理念,经济制度等,这些涵盖了欧美现代文明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起源于欧美的建筑风格、服装款式、饮食习惯、交通工具等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吸收进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青年热衷圣诞节甚过春节。这也是一种“同化”,国内不乏担忧中华传统消失者,极端者甚至提出抵制“圣诞节”,但是这更多是中国的“现代化”。要进入现代化,就必须接受那些欧美文明对我们的改变,而且看起来这股“现代化(同化)”潮流仍会继续传播。
中国沿海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新疆也要发展,也要实现现代化。新疆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当沿海的企业、人员、资金大量涌入新疆时,必然带来迥异于当地的各种观念和生活习惯。经济发达地区以汉人居多,这股带来的潮流必然带有汉人的痕迹,当地人会将此视为“汉化”,流亡国外的维吾尔也经常攻击中国政府,指责在发展经济时搞汉化,消亡维吾尔传统文化。仔细思量,这种所谓的“汉化”其实更多是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进程中,部分新疆非汉族群青年竞争力弱于涌入的内地人,影响“少数民族”劳动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新疆大多数维吾尔人既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中共的新疆策略有了些许调整,提出坚持就业优先和教育优先。就业优先就必须先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教育是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会议指出,“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但这一次推行“双语”教育,却引来流亡国外维族人的强烈抵制,世界维吾尔人大会指责中国此举是强制同化维族人,是消灭维族传统文化。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了关注,称应尊重维吾尔传统文化,保护新疆当地人的利益,言下之意,“双语”教育是同化措施,中国政府不应在新疆推行同化政策。可曾几何时,同化曾经是所有国家对待外来移民、少数族群的民族融合政策,强制同化更是美国的国策。
※ 强制同化往哪走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Milton Gordon)在分析美国社会族群同化问题时,把历史上美国族群互动的第一个阶段称作是“盎格鲁-萨克逊一致性”,即以英伦三岛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基础的主流白人群体对其他少数群体实施的同化过程。他用一个公式来表现这一过程:A(盎格鲁-萨克逊文化)+ B(其他群体)=A(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即是说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其他族群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统统消失了,他们的成员完全接受了主流群体的文化而不可能被区分开来了。这是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著名“同化”公式。
塞缪尔·亨廷顿谈起美国的移民同化政策,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移民们被要求放弃其文化传统,完全同化于现有的文化准则:盎格鲁—新教模式。如果移民被认为无法同化,就遭到驱逐。亨廷顿认为,同化他们有利,也对国家有利,使美国得以摆脱种族冲突和民族主义冲突而享有自由。
强制同化普遍发生在二十世纪及以前,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世界发展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阶段,与生物多样性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一样,文化多样性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强制“同化”已经普遍不被接受,在这一点上,人们已经达成普遍共识。
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待非主流族群政策有了较大改变。曾经的同化对象主要有两类,入境移民和本国少数族群。对于入境移民,各国政府只能要求新的入境移民接受本国的价值观、法律与习俗传统,而不能强迫移民放弃其原有文化传统。对于本国少数族群,除了保证少数族群传统居住地外,还应保护其传统文化,一旦该国主流族群的文化取而代之,往往会被批评为泯灭少数族群传统文化。
除了观念的变化外,强制推行同化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如果一个族群自身群体数量越大,就越不容易被同化。群体数量大,意味着力量大,占有的资源多,本群体能在现有状态下存续。该族群无需依附认同主流族群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主流族群如欲自然同化少数族群,就只有在文化上对少数族群产生吸引力。文化认同是自然同化的第一个阶段,后来才是社会结构同化,身份认同同化,行为态度彼此接受。如果跨不过文化认同这一阶段,自然同化永远无法实现。即使某个个体接受主流族群文化,后果将是被歧视,被孤立,不为本群体接纳。
就维族人如何看待中国主流文化、维族青年说汉语,有维族青年在美国《纽约时报》撰文说:
“我对汉文化的反感也开始出现了。……同时我也觉得,相比维吾尔文化的热情活力,汉文化比较缺乏“人情味”。……大学的后半段,我渐渐开始对电影着迷,同时对美国文化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我喜欢美国文化,美剧里那种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的东西我很喜欢。维吾尔人不是不接受外来事物。相反,我认为维吾尔社会很容易对外来文化产生认同感,只要这种外来文化有足够的软实力来征服我们。比如,俄罗斯文化一度被广泛认同。但汉族文化的软实力一直没能征服我们,我们常常会想到文革、饥荒、现在官场的腐败横行等等,这些事都是汉人带来的。这常常让我们有一些排斥心理。……相比汉文化,现在维吾尔人显然更接受西方文化。在新疆,维吾尔人之间聊天,要是维语里夹杂几个英文单词,别人会觉得你挺棒、挺有格调的,但你要是夹几个中文词,肯定会招来一通嘲笑:是不是维吾尔人啊,连维吾尔话都不会说了吗?”
毫无疑问,这名青年脑海中的“汉文化”并不是“汉文化”的真正面貌。真正的汉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伟大文化。
至于维吾尔人的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迥异,虽然维吾尔人声称自己是突厥人的后代,以突厥历史为荣,但时至今日,维吾尔人已与传统意义上的突厥文化渐行渐远,伊斯兰文化主导了维吾尔的精神世界及世俗生活。
越分析事越大,已经牵扯到两大文化之间的关系了,本篇已经装载不下了,还是留到下一篇文章去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