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未必为真

作者: 小苏的笔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6:43 被阅读5次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曼巴笔记!

我打小就有一个习惯,喜欢记忆熟人的背影,因此哪怕在密集的人群中,我也能一眼看到那些熟悉的背影。曾经一度觉得这是我专属的能力,自豪的不行。最近发现一个事实,原来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这种能力。如果你有翻老照片的习惯,会发现哪怕照片上的人如今已经变样,你也能一眼发现那些熟悉的人。这种能力在科学上称为“模式识别”,是基于我们过往经验做出的一些本能判断。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眼见未必为实。因为我们拥有的“模式识别”能力,会帮我们自动脑补一些基于以往经验的内容。现在的孩子都很喜欢玩游戏,动不动就喜欢讨论啥AK47,八倍镜啥的。一般手机到手,都是在玩游戏,造成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专注地盯着手机,本能反应就是抢过手机,然后教育一顿。但生活总有意外,手机的功能除了娱乐外,还有一项就是查阅资料,但我们很容易因为“模式识别”而产生一些误会,错怪了孩子。往往在你教育一通过后,瞥了一眼手机,发现页面是百度百科——模式识别,这就很尴尬了。因此,眼见不一定为真,我们容易受到过往经验左右,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也提醒我们凡事不能够想当然,做决定之前需要验证,没有验证就做出的决定等同于耍流氓。曾经听过一句话:想当然的事往往都是错的。

在和人交流时,我时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听别人说了上面一句,就“明白”对方下一句是什么,从而打断他人的话语,说实话,这很讨人厌。其实这也是受到“模式识别”的影响,当他人产生某些举动或者说某些话语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因为这些外部刺激,而产生相应的反应,这时往往我们会过度主观,哪怕对方后续的话语很有道理,我们也会选择性忽略,从而本能地做出一些决定,多数时候这些决定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小巴今天上班迟到,实际是因为路上碰到打劫,属于不可抗力,但是我们会主观上觉得是他的问题,如果他可以提前一点,不坐那班车,就不会碰到这种事,也就不会迟到。但这些都是我们主观的判断,客观事实是小巴平时都是提前半小时到达公司的。但我们已经陷入自我幻想,已经听不进任何解释,哪怕是客观事实。假如我们能够提前预感到这种行为模式,也就避免犯这种错误。因此,每当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的心里会存在这么一个声音: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五秒钟就好。

这种模式很容易让我们给他人贴标签,比如我们书上学得“狼来了”的故事,因为主人公时常喜欢恶作剧,导致人们就给他贴上一个便签——喜欢说谎,当某一天狼真的来了,因为这个标签,人们都无视他的话语,结果羊成了牺牲品。这个故事本意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也可以得到一点启发,不要轻易给人下标签,对事不对人,哪怕是没有电池的闹钟一天都能正确两次,何况是人呢!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只有危害,而没有好处。除了以上侧面反映的好处之外。这种模式有利于我们发现错误。比如读一年级的儿子拿着一道这样的习题过来问你:13÷2等于几?这个时候哪怕你一眼就看出答案是6.5,但你也能第一时间发现这道题要么是老师写错,要么是儿子抄错。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你,小学一年级并没有学习小数点的知识。因此,你会第一时间去求证,求证过后你发现确实是孩子抄错,不小心把2写成3。从而及时纠正,这下问题就简单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时,就可以多留点心,避免因为过往经验想当然而曲解意思。或者朋友圈传播一些吸引人的内容时,你不会盲目跟风,因为过往经验告诉我们,这类事件通常都是虚构的。

同时,这种模式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在了解到这种模式的存在之后,遇到一些烦心事时,我们也会更加从容,不会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因为我们已经清楚这些只是过往的经验,我们要活在当下。比如,你约好朋友下午五点一起吃饭,你顶着刺骨的寒风到达约定地点,这时,朋友突然打电话过来说,临时有事过不来,听到这个消息,你第一反应是很生气,甚至是愤怒。但你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过往的经验判断,现在不同以往,比起生气,应该还有其它选择,于是你礼貌性地挂断电话,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你第一时间发现肚子咕咕叫了,所以选择先犒劳一下自己,到了餐厅,你发现餐厅正在搞活动,吃饭可以送电影票,但只能送一张,这部电影刚好是你一直想看的,你开始庆幸,还好是自己一个人来,要不就尴尬了,于是你开心地吃完晚餐,走进电影院,享受了两小时美好的观影时光。开心地回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投之以桃,Ta同样会报之以李,有时候不幸接踵而至,是因为我们认定会一直倒霉下去,而幸运不断,也是因为我们认定,好事一般都会成双。

题图摄影:geralt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日有所思】

眼见未必为真的另一个理由是,这个时代有太多可以蒙蔽我们眼球的事物,可是我们只有两个眼球。不过好在我们的眼球可以转动。

相关文章

  • 眼见未必为真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曼巴笔记! 我打小就有一个习惯,喜欢记忆熟人的背影,因此哪怕在密集的人群中,我也能一眼看到...

  • 眼见未必为实,心想未必为真

    1.觉察故事。 昨天看到小伙伴谈到与母亲关系的问题,想到自己的样子。过去的这个假期里发生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最近总有...

  • 眼见,未必真

    和同学吃晚饭时,发现平时走过的白杨树上面,有很多麻雀。一根根树枝上,密密麻麻的挤满了麻雀,就像一个个鸡蛋被插...

  • 眼见未必是真

    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31天,学习《论语》第七天。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 不要被眼睛所见迷惑了

    文(松子)眼见未必为实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是,我认为眼见也未必为实。请不要只用...

  • 眼见未必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眼见真的为实吗?未必。 其一,亲眼所见,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而非全局,甚至...

  • 眼见未必为实

    生活可能像一袭华美的袍,只是细细一看,上面却爬满了虱子。 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浪漫美好。就像沈从文...

  • 眼见未必为实

    卓雅的故事 原创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孔子周游列国,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曾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

  • 眼见未必为实

    在这个朋友圈满天飞的时代,我们看到的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东西,今天晒个美食,明天晒个出游,后天秀个身材。 于是你就开...

  • 眼见未必为实

    我最拿手的汤要数酸辣粉皮汤了。 选上好的绿豆粉皮,小木耳少许放入开水中滚熟,切上一个西红柿,勾上粉芡,撒些姜末、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眼见未必为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es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