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极品大大们的小说合集古风客栈
【武侠】老武侠世界小解(8)十八般兵器和武艺

【武侠】老武侠世界小解(8)十八般兵器和武艺

作者: 寰迷小梦叶非杨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7:59 被阅读225次
    原来我的兵器是拐子?

    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解说:本篇属于意外赠送版,因为最近在特殊的地方执勤,不是医护胜似医护,所以休息时间和更文时间寥寥无几,进度缓慢。今天早上出发时,碰巧家里老人给小辈讲述十八般兵器,我也仔细聆听,遂作记录,也补充了一些资料,不然掉粉相当严重。

    小时候,从评书中听说过一顺口溜——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那带刃的、带刺儿的,后面我就不记得了……现在才开始深入了解。

    如此一看,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也称“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武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

    现代人对“十八般武艺”的理解是泛指多种武器,或多种技能。

    后来,作为军事术语出现在兵书上,“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该书卷七记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但没有给出“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

    《水浒传》第二回中:“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这个与顺口溜有很大差异。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白打”即徒手搏击,拳术在武术练习中历来受到人们重视,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际,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自此以后,十八般武艺所指的内容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与此大同小异。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主要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戟、鎲、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鎲、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这也是为今天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排列方法。

    由此可见,所谓“十八般”,只是个概数,并非仅仅局限于十八种兵器,而是古代多种武艺的概说。实际上,冷兵器时代产生了许多武器,其数目远远超过了“十八般”。

    晚清和民国时期,“十八般兵器”成为各个武馆的必须陈设,而成为中国武术和武馆的象征之一。

    自古十八般兵器九长九短,唯“刀如猛虎”,其大刀彪悍勇猛,小刀干脆有力,被称为“九短之首”。数千年历史中,刀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发明,初具实用功能;再到商周时期炼铜技术的形成,而有了铜制刀;再然后春秋战国时期,刀就成了战场中的主要兵器;最后在秦汉时期炼铁工艺的成熟,刀的形制就固定了下来,至今仍是钢铁制刀。    ——这段资料来源于百家号城市船夫起,特此注释。

    另外,我比较喜欢简书一位友友拣枝的作品,像是兵器谱,比如介绍了弩,使斧的一般是胖子等等……

    而因为我文中的女主擅使枪,所以我重点说说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舞动时,寒星点点,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

    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重点注释:此处梨花枪法就是我文中女主擅使,所以我多说一说)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展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

    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后期,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

    21世纪,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最后,略谈一下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

    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

    剑既亦为仕宦书生所同好,于是流为艺品,始则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继则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其匠心,历代相傅,靡有不然。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一。最后,引用一段话作结。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一般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而“十八般兵器”也并不是真的只是十八种兵器,而是泛指多种技艺。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为什么古人还讲究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呢?

    这是由于在战场上,武器损毁或是遗失是很常见的。这时使用副武器或者随手捡起一样兵器都能会用,生存率显然更高。而除了趁手武器,就不会用其他武器的人,生存率就比较低了。即便民间行走江湖,不同环境也需要时用不同的武器。室内起冲突必然是短兵器才能施展得开。在空旷室外,对方手持长兵器劫道,拿短兵器的人就难有胜算,必须也得会长兵器才能应敌。这就导致古代更推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这段话来源于百度百科冷兵器研究所,特此注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侠】老武侠世界小解(8)十八般兵器和武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q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