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古灼
书籍简介:
作者蔡垒磊,85年生人。本书围绕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六大块来进行讲述,主攻方向是阐述那些生活里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利用新的思路破局。
看到网易蜗牛阅读上的推荐才翻开这本书,文字流畅,内容分级清晰,观点明朗。不足之处是,观点不算新颖,对于常谈的问题也未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适合快速浏览,无需反复阅读。
遂,记下本书主要观点,同各位分享。
01重新认识自己
1) 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的记忆。
2)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3) 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你,是因为你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
4)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有一个事实是,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5) 因为认不清学习有什么用,或者看不到学习成绩跟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性,或根本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强关联性,因此才会选择不用功。如果要把聪明这个概念扩展到广义,认知就是聪明的一部分。
6) 每个机会其实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拼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拼出下一个图形,而没有下一个图形当中的一块碎片,你自然也无法拼出下下个。
7) 因此,当我们主动提供“劳动”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表明我们想建立长期交换关系的姿态,但这个策略仅在你与对方差距并不是那么大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在此之前,请先埋头积累。如果你想在积累的同时通过“建交”来获利,可先将你的目标转向与你对等或略胜于你的那个群体。
02 重新认识知识
1) 如果我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知识的层次,大致是下图这样的:
2)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3) 元知识决定了知识大厦的有效性,若是元知识有误,那么往上加的东西越多,只会错得越离谱。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个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而非完全顺着脑子里原有的条条框框深化固有知识的过程。
4) 分享、分享、再分享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
5)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6) 首先,我们很容易就能将自己的某个宏伟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这个不难,只要你画出一个大体的路线图就能完成。其次,我们可以把这些目标继续细分,比如中期目标是由若干短期目标组成的,远期目标是由若干中期目标组成的。再次,我们把自己缩小,将短期目标当成最初那个宏伟的目标。最后,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直到什么程度呢?直到你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是收益可见的短期目标为止。
7) 不过知识组合也不是随意拿来就组,想要找到更高效的变现模式,主要看两点:
第一,别人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你的知识变现模式。这表明你的知识是否稀缺,变现模式是否能被简单模仿。
第二,你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否有足够广的受众。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