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读了一片网文,是讨伐以“娘炮”为代表的阴柔之风的,文章写的犀利,立场也明确;清晰表达了对娘炮文化的厌恶以及对阳刚文化的呼唤。笔者也读文中表达的观点深以为是,而文章下留言区热烈的反响也印证了整个社会的呼声。
笔者在这里不再重复原文内容,而是想揪一揪这“娘炮文化”背后的土壤,为什么社会“娘炮文化”盛行,阳刚之气流失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本文认为“娘炮文化”的实质上是病态社会文化的显化,其背后代表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迷失于彷徨。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简称“娘炮文化社会根源之七宗罪”
根源之罪一:农耕文化衰退后,新文化的并未及时填充。
一种文化的兴起以及流行必然伴随着另外一种文化没落和衰退。记得笔者还是孩子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在民间以及社会底层,还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还占据主导地位。人跟人之间还是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世界都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当然也没有今天这么分化严重。世界好像是扁平的,人人都一样,处处都相似。那个时候如果某个男人擦脂抹粉,估计十里八街的吐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在经济浪潮的快速冲级下迅速的衰落,但随之相应应该是新文化的兴起,占领农耕文化退去后的主流空间;然而可惜的是新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并没有深入到基层和民众的心理。反而挣快钱,发大财迅速成为社会共识;整个社会笑贫不笑娼的畸形发展为各种不良风气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娘炮文化”的发展便有了其生存的基础和成长的空间。
根源之罪二:社会价值取向单一;
农耕社会的一套文化和理论价值被当作万恶的旧社会全部抛弃,那么对应的应该是新文化兴起和多元价值的共存;可惜社会的发展不是影视作品,也不是小说文章。不可能有编订好的剧本规划下一步的剧情发展。农耕文化被抛弃后,社会阶层从原来的扁平化迅速推向了多元化,物质的追求在过去迅速发展的四十年里被推崇到了极致。
为了追求物质的满足,整个社会以获得社会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可度。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你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利润、带来了效益、带了比别人多的工资、奖金,那么你就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大家学习的榜样,妻子(丈夫)的好丈夫(妻子),儿子的好父亲(妈妈),至于背后的故事少有人问津。
在这种氛围下生长起来的一代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肩负起什么责任和理想?怎么可能会理解民族大义是什么东东?只要有市场,能博眼球赚钱又有什么不对?没去偷、去抢、去骗已经算是表现优良了好不好。
根源之罪三:阶层逐渐固化,底层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改革开放之初,只要敢闯敢拼敢冲,总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而男人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然而随着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阶层内部的结合逐渐紧密,而阶层之间的互相变通的通道越变越少。对于底层的民众而言,现在已经不是光靠激情和奋斗就能改变自身状况的年代。
既然看不到希望,自暴自弃、非主流、为个性而个性的追求等等类似的消极文化便慢慢地滋生、发芽、成长了起来。“娘炮文化”只是众多的这种消极文化中的一种;想要斩除,这病根可真的不一定能除掉。
根源之罪四:夫妻家庭地位极速调换。
笔者并不是男权主义的支持者,在这里提倡的跟教科书里提倡的并无二致,即“男女平等”。但是现在家庭中存在多少没有地位和尊严的爸爸、存在多少独断专行的妈妈、存在多少独揽家庭财政大权的母亲、存在多少零花钱都没有的父亲。爸爸和妈妈的社会定位已经越来越模糊;妻子收入多过丈夫的不在少数,家庭妇男和奶爸的出现也是社会竞争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只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多少还能保留对父亲的崇拜感?或许崇拜母亲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既然崇拜,模仿一下也无可厚非吧。只是丢失阳刚之气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找的回。
根源之罪五:校园文化
虽然社会环境不好,校园却是孩子生长的最后一块净土。可惜的是校园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因为其神圣的地位而避免沾染社会弊端。在社会快速变革中,学校似乎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考试分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个个层面影响着学生、老师、校长、学校等等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收入、名誉等等一切一切得一切。至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对不起,那个对考分好像帮助不大。
根源之罪六:英雄的消失
不记得从几时起,已经很少听到英雄的传说了。不清楚当今的校园里面是否还流传着英雄的故事。这个没有发言权。抱歉。
根源之罪七:社会腐败的滋生
正义是阳刚之气,除去一切阴暗。只可惜社会到处弥漫着关系、利益、交易等等氛围。正义好像成为了传说中才有的故事,不清楚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否还相信正义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