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些郁闷。计划将茶庄部分场地改为图书社,把家里近万册图书摆放进去,以会员制方式对公众开发,兼着提供功夫茶、原磨咖啡等增值服务,间或也邀请地方文化人过来喝茶给大家分享些人文思想、人生感悟等等,既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借此混入他们的圈子,给自己荒凉的社会边界涂抹半枝绿色的想象。
没想到亲朋好友基本都给予否定。理由有:手机、平板电脑连上网,什么书读不到?你的书大多适合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看,而当下许多人赚钱都来不及,有时间静下来阅读你那些破书?结论:不会有人入会来阅读,纯属瞎折腾,不忙时多做家务活,多锻炼身体不更好吗?

我自己的理由则是:六十多万人口大县,十万左右常住县城人口,总有百多号人喜欢且愿意入会读书吧?有这些喜欢读书的人过来,其实已经够我忙的了,多了,我反而不知道如何去接待。毕竟,读书不仅仅是实用与爱好,还是一种生活习惯与品位,就如你很难让四川人少了麻辣的日子。当女儿反对,笑我开张后也许没人过来看书,我笑着回她,没有人过来看书,我们自己读,不更安静吗?
其实,朋友的话不无道理,当再多的知识也抵不过手中百元大钞给人生带来的厚实感,营造可以经济来源的社会关系才是个体生存斗争中的市场竞争优势,当每个月的努力钻营仅仅就是为了对付房贷、车贷及子女的教育账单,读书时间只能被谋生需要从生命旅程中删减出去。另外,当社会不太需要怀疑精神与独立思想时,读书确实已经没什么必要,多读书多思考,常常还会孤立于人群并被社会边缘化。

现实社会人,互相依存着走完生命,就不能不活着给别人看,可经年累月下来太累了,需要留些自己依存自己的时空,如鱼不时从水底冒出吸口新鲜气、瞅瞅两岸风景,然后再回到平静水面下的食物链竞争中,所以虽然郁闷,我内心还是坚持要把自己的计划落地,一方面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因为经济萧条、理想受阻时,翻阅散发草木芳香的书页,不就是逃避与安慰吗?另一方面,也可给茶庄带来些人气,赚点小钱补贴家用,这样一来,生命的苟且与远方的奢望不都兼而得之了吗?
记不得谁说的了,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一幅简化的和易懂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个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宁。人生最难的,就是这份安静与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