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这个纪录片让人看得非常难受。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这部纪录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哪怕你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宿命,无法冲破原有的阶层。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还记得之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表演讲的首位华人何江吗?要知道,何江一直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要知道,与他同台演讲的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还有俞敏洪,依然是农村出身,如今身家过亿,坐拥整个新东方商业帝国。
他们用自己逆袭的例子告诉我们,阶层的桎梏是可以打破的,平凡家庭依然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作为中、底层阶级的家长们,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教育背后的关键不只是钱,高富帅白富美赢的也不只是钱,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视野与格局。
我有一位农村亲戚,村里的许多人家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给孩子带礼物,盖新房子。可这位亲戚,却始终坚持不外出打工,蜗居在那破旧的房子里,不想因为钱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每晚都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挣的每一笔钱,他都会抽出一些给孩子买书,不仅有教辅资料,还有各种课外书;每周他都会要求孩子为父母念书里的内容。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认为看书学习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
后来,亲戚家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老两口现在比村里的任何人过得都要滋润。
这个文化层次不高的父亲,即使看到了现实的残酷面,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行动起来,为孩子的命运奉献足够的时间和全部的智慧。
我相信,这样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一定会成器。
◆◆◆
勤奋是逆袭最重要的那张牌
不可否认,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天然地有着更高的起点,掌握着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但是,也不必太灰心丧气。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决定输赢的不仅仅是起跑线。更重要的,是速度与忍耐力。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里说: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没有好的家世,那就去创造好的家世。要知道,那些在雨里奔跑的,从来都是没有伞的孩子。
何江从小就处在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农村、初中才接触英语,第一学期就备受打击。后来买了一本英文版《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大段大段标注。
他秉持着绝不自我放弃的精神,付出比别人更强大的自律和自强,一步一步,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哈佛,完成了寒门子弟的完美逆袭。
对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算数的。出身不能成为永恒否定今天的理由,更不能定义未来。
◆◆◆
乐观主义,是苦难最好的解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送给儿女一项能力,请认真考虑乐观主义。
纪录片中的托尼,出身于底层。7岁时说想当骑师,当被问到如果骑师当不成了怎么办,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
21岁时,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在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相反,出身中产阶级的尼尔,父母都是教师。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
父母过高的期望,强势的控制与古板,造就了他压抑焦虑的性格。在学业失败以及事业的不顺后,面对父母的失望与愤怒,他最终患上精神疾病,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
除了财富,我们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可以从容、自律、不屈不挠,安然度过人生的岁岁年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