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的读书

作者: 紫月缥缈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6:57 被阅读3次

出生在六十年代,成长在文革期间的人,读书一定是件很痛苦的事。能读到的书太少!

受家里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书。记得特别清楚,最早的读书就是几岁里,坐在三眼井胡同口的租书店看小人书。再后来,由于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上幼儿园,一个人在家里。在家里当时那么困难的生活条件下,父亲还订了份报纸,家里有台收音机。我每天听着《记录新闻》,对着报纸,一个一个字的看。就这样,让我在上学前就认识了上千个汉字,基本能做到完整阅读。

提前识字,对于我绝对是最大的受益。由于很小就熟练掌握大量汉字,使我的阅读速度总是高于常人,因此同样时间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

再后来,我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去读能看到的各种图书。大概在小学三年级遇到一套《红楼梦》,于是硬是用两周时间读完。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在上大学前,大致读了十几遍。

再后来读《毛选》,特别是读毛选里的注解。读《马恩选集》。读一切可以读到的书。

后来到了中学,那会的课上的实在无聊,课本知识就那么多,老师照本宣科。我就在课上看小说。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莫泊桑和巴尔扎克的部分作品、俄罗斯文学等,还有就是当年文革里的禁书《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迎春花》《苦菜花》《朝阳花》等,都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递,在课堂上看完的。

那时哥哥有个首都图书馆的借书证。他借回来的图书,我基本都读了。印象最深的是读完了文革前《收获》杂志的全部合订本。知道了巴金、靳以、老舍…

感谢那时的老师们,因为我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所以我在课堂上做什么,老师一般不管。而且有一段趣事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那是高一时,一天早晨一位同学说我有《傲慢与偏见》你看不看,但必须中午放学前还给我。立刻说当然看。于是上午四节课都被我用来看这本小说。我在课堂上看小说,从来不放在底下看,都是摆在桌面上看。第三节语文课,老师在讲课时发现了我的异常,走到我桌前,看到了我手里读的书。他拿起了小说,看了封面,然后放下。没做任何表示就离开了。我依旧继续读着小说。中午放学,我把读完的《傲慢与偏见》还给了同学,然后回了家。那会学校离家很近,中午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下午一点多才要去学校。没想到十二点半,语文老师突然来到我家,先环顾左右而扯了些闲话,然后就问我读书的兴趣啊,读过什么书啊。最终直指核心,课上看的《傲慢与偏见》是本很好的文学名著,看完了吗?老师也想看看。由于书已还给同学。老师只能失望而归!

通过这件事,可以感受到,当年人们对读书的渴望。在哪个贫瘠的年代,我庆幸我能有机会读到那么多书!

相关文章

  • 少时的读书

    出生在六十年代,成长在文革期间的人,读书一定是件很痛苦的事。能读到的书太少! 受家里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书。记得特...

  • 少时读书的记忆(二)

    那时候文工团来演节目,一年大概有一次。文工团会带来一些文具和画书,我就找母亲拿钱去买。母亲十分宠爱我,每次有求必应...

  • 少时读书的记忆(一)

    少时爱读书,可以说天生爱读书,从认字的时候开始,对书的喜爱胜过一切。现在想来,也许是母亲的遗传吧。在那物质匮乏的时...

  • 少时读书的记忆(三)

    团部有个不大的书店,离学校不远,每天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自由活动的时间,都要去转一圈,即使可看的书不多。 有一天书...

  • 四十始读书,知耻而后勇

    先人常言、少时好读书,壮时好行路,若伪少时苦,壮时知苦味。

  • 读书日|谈我之读书观

    文|文中子 我的读书路... 少时,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读课本,读教材。父...

  • 四十岁之后的人生,靠的就不再是勤奋!

    年少时,父母总让我们勤勤恳恳的读书, 工作后,领导总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做事, 于是,年少时,再不喜欢读书,也读了还凑...

  • 名人读书法

    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何以见之?少时记性胜于壮年,不必言矣;然尽有少时读书不过十余行,而壮年反能读三四十...

  • 也谈读书

    读书是一种品质。后天的习惯与性格,多少都与对读书的认知态度有关。 年少时,好读书与厌读书,环境影...

  • 035手绘临摹读书的姑娘

    清晨读书的姑娘 那是青春年少时最初的模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时的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yj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