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细节真的能体现一些本质。
今天在群里看到简友发了一篇文章,请大家点评,紧跟着就有位简友回话:“有错别字”,这位作者自己还没发现错别字在哪儿,回复:“谢谢指正”。简友就发了张截屏,用红圈将错别字圈了出来,“有些简友还是日更的,谢了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都有。”作者将“写”写成了“谢”。简友发完截屏,后面跟了一句话:“一般看到错别字就无法继续往下看了。”这句话想必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从小写错别字,老师都会纠正。现在,用手机用键盘打字,打字速度比手写快多了,眼睛浏览的速度也快了很多,以至于经常会有一些错别字隐藏在我们的文字当中,不易被发现。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急急忙忙把文档写好,发给领导审,然后领导截图发信息给我,要我改。每次一看到是这种低级错误就悔恨万分,心里一个劲儿地想我怎么这么马虎呢?这么明显的错误都看不出来。
经历了几次之后,真的不好意思再粗心大意犯同样的毛病了,于是每写完内容,都是看几遍再发。可是我发现有时候看过二三遍之后,再看还是会找到一两个错别字,为什么前几次就发现不了呢?再仔细看看,原来是自己每次看得太快,因为对内容太过熟悉,眼睛一扫而过,有错别字也从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原因就在于心急,急匆匆地,以看书时一目十行的速度看,怎能发觉细微之处?
文字表达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朋友圈发几句,群里说个话,在这些对文字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地方,时常会看到有人发错别字,也没有要重新修改的意思,反正这些错别字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意思的理解,有时候还能带出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好像夹杂着错别字,成了一种大家都默许的态度。
可是,对于写作者,文章中带着错别字就发布,能被大家默许吗?
微信公众平台在以前一直是没有修改功能的,发布了之后,发现有错误,就只能删除,重新再发。直到后来很长时间,才推出修改功能,但这个功能也非常地苛刻。标题不能改,只能改内容,一篇文章可以修改1次,最多能修改10个字符。算是对写作者最大的宽容了。
一篇文章,从初稿到终稿,都要经过修改。优化文章主题、修改叙事结构、调节行文节奏、改善语言风格,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篇文章改五遍,好过五篇文章写一遍,文章不止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读者看的,先不说文章写得好与不好,在修改之后,还有错别字,说明自己都读的不认真,还怎么要求读者认真地读你的文。
怕自己眼睛对文字一扫而过,有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大声地朗读文章,不是默读,而是大声地朗读。当你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你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的问题,包括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谨慎是态度,不注意细节,做再多功夫,也是收效甚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