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一项生命艺术,用教学的方法让不同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产生有效的沟通。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日学老师与课程有紧密的关系,还与学生的特质与教师的状态息息关系。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必须注重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课堂状况等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取向。当然,教学的成效必须受教师的行为、人格,及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所以,教学家吉尔德(Pat Burke Guild)写道:「我们一旦决心要尊重差异,就会更鼓励多元的表现,而不是一味要学生迎合标准。」 成功的老师不会接受一个管用就通通有用的想法;同理,在从事基督教教育时,也要摒弃寻找正统教学法的心态。[1]
一、[endif]教(Teach)与学(Learn)的概念
1、教与学在创造神学中的意义
尤金·比德生在The Messgae版圣经哥林多前十二章6节:「每个人都被分派任务,为要表彰上主的身份:人人都进步,彼此就蒙福。一切职份都是由圣灵随己意分派给众人,变化无数,美好无比!」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如同他亲笔签名那样的独特。柯门纽斯(Comenius)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培育孩子不断的成长,并超升向上,能与神同在,以达至享受永生的福乐。[2] 所以,教学就是帮助自己的学生展现他们最爱的学习方式,肯定教师的教学带给学生生命的益处。李菲尔在《引爆学习Very Match》一书里提出帮助学生:[3]
相信上帝把他们造得很好
提升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学得更快
更了解别人,并更有效与人沟通
找到自己能拿来服侍上帝的恩赐与才干
在群体中更易于表达自己
将来选择最能发挥长才的职业
包容并同理与自己不相同的人
教与学在创造神学中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才能,用自己感兴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成为一个于神于人于社会有用的人才。布郎曾说:「切勿让你的工作或课程上的要求,导致你忘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感觉、有思想的人。教育若要产生效果,必须是个人化的事。」
2、教与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之意;孟子在尽心篇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4];礼记学记篇曾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5]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教的字意就是包含知识和品格的培育。教学是知识与学习做人平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教与学的意义最重要就是塑造人格,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
1)培育人才:自汉朝以来统治者都提倡王道教化:「太学者,教化之本原也。」兴办大学,为的是要培养巩固中央领导集权所需要的施治人才。要培养人才就会提倡教育,所谓:「人才以教导为先。」[6] 王政之道必须引进尊师重道,孟子把师长的地位与君相并提,使老师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7]
2)培育品格:教育的理念就是「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教育的目标,学人伦就是学生依归,学就以人伦道德为基础。故所谓「圣贤所以教人以学之意,非使之进明义理以修其身。」所以,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行。[8]
3、教与学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基督教教育里,透过教与学把圣经的真理有效有传达出来,教与学有着基本的意义。教与学是一个生命的互动中,在课堂中透过生命有效的互动,令整个教学有清楚的指向,就是生命的改变与更新。
1)[endif]教导人学会思考
学问就是从学会问问题开始,教与学就是刺激人去思考。当一个学会思考时,这是教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改变学习者的思想。教与学的任务就是扩展人的心思---说起来心思就像上条橡皮筋,一旦你使它伸长,它无法再回原来的形状。 [9]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教与学就是刺激人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海洋,思考的刺激才能使学习者成长。生命的改变就是思考改变开始,改变一个人思想是教学者的职责。
2)[endif]教导人学会学习
人在学校、主日学的学习的时间是有限,教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导学习者学会学习,纵使他离开了学习的场所,仍然保持学习的习惯。人的一生,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一生去实践学习。只有在学习才能促使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是没有成长。所以,教与学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导人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韩君时曾经说过:「今天你若停止学习,明日你就无法成长」。
3)[endif]教导人如何做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是父母帮助他,没有父母的帮忙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当他慢慢地成长之后,他开始学习自己做一些的事情。为了孩子成长,教导者必须教导学习者掌握如何做到。教导者透过教学、示范、指导等方式掌握技巧,可以应付生活上各样的困难。劳伦·李察在《教会教育事工》一书写道:「要关怀生命,在教与学的这些层面里需要具备榜样、互动的关系与生活的处境,我们必须预备道路。」[10]
杜丽华(La Verne Tolbert)说:「教导是我们的事工,耶稣是我们的榜样,人是我们的关注、转化生命是我们的成果、天国是我们的目标」。[11] 教与学的概念关注是学习者的生命,生命的改变是基督教教育的核心。从事教与学的教导者必须效法耶稣,关注学习者的生命转化。
二、教与学的有效性
1、教与学是一个传达内容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教育的活动,把内容有效传递出来的技巧。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教与学一定平衡与互动,让有持续,且有效的互动在课堂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传达过程。D.K.Berlo(1960)在他的书Introduction toCommunication Process:Theory and Practice中提出一个简称为SMCR(Source-Mrssag-Channel-Receiver)的传达过程模式。[12]
传讯息者 讯息 传达渠道 接收讯息
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传达技巧 内 容 视 传达技巧
态 度 要 素 听 态 度
知 识 处 理 触 知 识
社会系统 结 构 臭 社会系统
文化背景 编 码 味 文化背景
透过以上的表格的分析,我知道教与学的过程是十分的复杂,涉及到传达者与接受讯息者之间的差距,差距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采用多元的渠道传达讯息,渠道最好是接收讯息者所熟悉的。根据吕焒安博士的分析主要在三个方面:[13]
A、[endif]教学讯息传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endif]教学讯息传达过程涉及大量复杂的因素,它们在在都影响着教学传达的效率的果效。
C、[endif]教学讯息传达过程涉及众多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因素。
2、从圣经看有效教学的困难
1)约十五章5节:对老师有什么含义,或暗示?
教导者要常在主里面,离了主所有的教学变得无用,有效的教学最重要让自己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经文提醒我们要花时间停留在主里面,也要等候在主的里面。只有在主里停留与等候才能得到主的供应,以及重新得到力量。
2)雅各三章1节:作为一个教师有什么挑战?
教导者要知道要受更重要的审判,师傅在经文里就是指教师,以及在新约里教导有关神的事及人的责任的人。要主日学老师不仅一份荣耀,也一份神圣的职责。每次带恐惧战惊的心去面对每一次的教学,不负责的教学受神的审判。
3)西一章28节:教导的目标是什么?
教导者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把学习者带到基督里,生命得到完全,或生命成熟,如同成年人的样子一样,或在道德上发展完全。为此,教导者的教育目标就是促使学习在基督里生命成长、生命成熟、生命完全的地步。
4)彼后三章15-16:对研读有什么的提醒?
圣经不可以强解,强调是非常的严重,这样的行为要受上帝的审判。由于主日学老师是典型的平信徒,缺乏释经学的训练,在主日学的课堂里时常错解与乱解,这也是严重的问题。身为主日学老师必须掌握释经学的原理,在实际的教学里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5)林前八章1节:研读圣经的人会遇见什么样的危险?
知识叫人自高自大,爱却可以造就人。在研读圣经、教导圣经都要以爱心为基础。在研读圣经时,人对真理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时,正常的情况下让人更加谦卑在神的面前,若是反之,非常的可怕。最重要带着爱神的心去研读圣经,这样的研读让服在神的话语之下。
6)彼前五章8节:圣经教导者与学生受警戒,要留心什么?
撒旦,它时常会在人的心里夺走人心里话语的种子;它又时常在世界游走寻找可以吞吃的对象。撒旦是我们的敌人,运用神的话去抵挡它,耶稣为我们留下佳美的脚踪。每一天持守在神的话语里,在神的话语里你就有力量胜过它。
亲爱的同学们,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传达神的话语。单一的手法让令整个课堂变得枯燥,甚至失去课堂的魅力。另外,身为圣经教导者必须要保证传递内容的正确无误,不然要受更严重的审判。圣经教导者必须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又要运用多元的手法针对学生传达神的话,使学生接收神的话,明白神的话,最后实践在他的生活当中。
三、有效的教学行为[14]
教与学的有效性牵涉到诸多因素,每一个课堂的成功。因教师在教学前、中、后都发挥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有效地掌握各种影响教学的因素;才能促使教学更有果效,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佳。在教与学的过程里,决定一切的因素就是上帝自己。圣灵始终运行在准备课程与教导课程之中,促使教与学成为有效的行为。
1、[endif]清楚界定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15] 教学者在课程里有界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的进程、教学的方法、选用的测试方式。教学者在课程里界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成效就可以评估,评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清楚界定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课程都有一个轨道,就是从教学开始到结束就是完成在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熟悉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教学者对课程必须非常的熟悉,熟悉使他不是硬性的传达知识,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教学。整个课程与教案是死板的方案,而教学是活着的人把死板的方案有效的传达出来。教学是透过有效的传达使教学的内容成为一个活泼的。教学者不仅要熟悉教学的内容,也要熟悉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传达信息。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16]
3、具备有效的教学沟通能力
教学就是一个沟通的媒介,透过课堂的平台使师生有效的沟通。老师与学生在课堂里的沟通强弱也决定了教学的成效。沟通有效性决定于语言简单、清晰沟通有效决性定于双方强烈的互动、冲击。教学并不是单向的,而一个多向的,课程是老师与不同学生多角度的探讨,才能收获课程所带来思想的冲击。教学者必须要具备有效的教学沟通能力。
4、善用教材藉以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就是教学者的材料库,提供了课程的经文与金句、课程的流程与建议、课程的内容与方法、课程的背景与风俗、课程的参考资材与进深阅读等资讯。教学者必须善用你手中的教材,不可以完全的依赖手中的教材,而是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有效的搭配、增减、剪贴,完成一个教学的教案。
5、了解学生的特质
教学选择适合学生状况的内容、方法、生活连接等。教学不了解学生的特质,成为瞎子老师随意的教导,失去针对性、有效性、适合性。
6、拟定认知反省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拟定认知反省策略对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7、[endif]评估学生的理解以作适时的回馈
课程上评估学生的理解状况,为要了解在教学中,学生的吸收能力。课堂中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的群体,使教学可以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
8、[endif]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
课程之后,必须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是基于信仰的行动”。然而,教师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也不是做好了充分准备才去做教师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学相长”,逐渐地形成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领悟教育的真谛。
9、[endif]评估教学的成果,藉以形成新的教学计划
对自己的教学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
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而是多元的方式决定。有效的教学行为牵涉教学者、被教导者、教学有效的方式、圣灵的运行四个不同的因素,缺一不可。四项要素建构了有效教学,有效的教学才能产生课堂的作用。
教与学是一种复杂的进程,它不仅是以增加知识,或掌握技能为终级的目标;而是强调学习的个体与真理相遇,透过真理的圣灵施恩,还到生命真实的改变,这才是教与学最终极的意义所在。
[1]李菲尔著,吴瑞诚/张圣佳译,《引爆学习Very Match》,(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2002年),页21。
[2]区应毓、张士充、区方悦、施淑如、邹永恒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77。
[3]李菲尔著,《引爆学习Very Match》,页24。
[4]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马智强著:<孟子>尽心篇(上下),http://www.xiangkun.org/daomengjinxin.htm。
[5]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6]区应毓等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页52。
[7] 王炳照著:《中国传统教育》,(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6-13。
[8]区应毓等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页53。
[9]霍华·韩君时著,张淑惠译:《改变生命的教学》,(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2013),页48。
[10] 劳伦·李察著,魏玉琴译:《教会教育事工》,(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1999),页35。
[11]邹永恒著:《活学活用建立主门徒》,(香港:华人圣经教导推行会,2014),页198。
[12]参看张祖忻、朱纯、胡颂华编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台北:五南,1995),页17-18。
[13]吕焯安,<教学法(Teacbing Methods)>,第一课:教与学的进程与策略,浙江圣经学院2014-15春季。
[14] 有效的教学行为里面的九个标题,参考林进材著:《教学理念与方法》,(台北:五南,2000),页20-24。
[15] 百度百科:<教学目标>,2016年10月25日星期二下载,下载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aBNgkQDnCRHJZNOKohMbTYMkQ_iW2eKX-sHrP_I7egYNq3BKbPZejGOM9ZRrsZ-I0TXnNHsfWCj7DGLjk3eCK。
[16] 百度百科:<教学策略>,2016年10月25日星期二下载,下载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012251.ht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