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
齐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辕固说:“公孙先生,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当世!”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辕固就以年老为名免官回原籍了。
是时,巴、蜀四郡〔四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巴郡也。〕
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罢,读曰疲。〕
西南夷又数反,〔数,所角翻。〕
发兵兴搫,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章:乙十一行本"会"下有"议"字;孔本同;退斋校同。】〔朝,直遥翻。〕
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师古曰:譬之于衣,加纯缘也。折,之舌翻。争,读曰诤。行,下孟翻。〕
大说之,〔说,读曰悦。〕
一岁中迁至左内史。〔考异曰:汉书武纪云:"元光元年五月,诏策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按弘传:"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推上弘。"其策文颇与武纪元年策文相类。又云:"一岁中至左内史。"百官表:"元光五年,弘为左内史。"然则弘之再举贤良,不在元光元年明矣。荀纪着于此年"征吏民明当世之务"下。葛洪西京杂记亦云:"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若此续食之诏在八月,则弘不容于今年巳为左内史。盖此诏在今年,不知何月,故班氏系之于年末耳。其策文相类,盖出偶然;或者此策乃弘先举贤良时所对,班氏误以为此年之策。疑未能明,今从汉纪。〕
这时,巴、蜀等四郡开凿山险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千余里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道路没有开通,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遭受炎热潮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调集军队去进攻,军费开支以万万计,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情况。公孙弘返京奏报情况,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没有什么作用,武帝不听从他的意见。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师古曰:求空隙之暇。〕
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说,读曰悦。〕
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倍,蒲妹翻。〕
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