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虚构,几乎不正自明,你看孙悟空肯定是虚构的,贾宝玉林黛玉也是虚构的。没错,只有小孩子才会觉得他们是真人真事。不过,这样的说法,回避了问题的核心。
文学是不是虚构,不在于局部,而在于整体。那么一个命题浮现了:文学是艺术的真。
那么如何通过虚构达到艺术的真?
只有真才能达到真。
因此,虚构只是表面现象,文学的真来自于真心,是精神世界的真幻化出来。
精神世界的真是什么样的真?
它是体验的真。
体验不可虚构,体验必须真,不真的体验不是体验。
文学不是虚构的。

生命体验作为作品的底色
生命体验作为作品的底色,是一件比价难抓住的事情。从大的方面说,是三观。从小的方面说,是对人生某方面的基本认识。比如张爱玲的人生苍凉,三毛的流浪找寻,村上的都市人的虚无感,传统诗词中的悠然淡泊、壮怀激烈、忧愤悲凉,人生无常等等。这些基本认识尚未化为具体的形象,激起我们在书写中探索它的来龙去脉,是一个未定型的,依赖书写定型的过程。写作是探索,是表现,为无形的生命体验赋形,使其具象化,成为审美品,审美品即表现品。
假如你只是对一人一事有感受,生命体验过于具体,也就过于狭窄。生命体验不是总结,而是独自咀嚼品尝,徜徉其中来领会,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借助不了其他任何书,虽然阅读是有启发,但领会是完全个人的事情。
这种体验都是平静的,沉淀的。没掌握这种平静情绪,情绪过于激烈,是难以作为作品底色的。这种体验是长期沉淀的结果,长期反思的结果,酝酿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名作名著都是酝酿很多年的,这是一个持续发酵的过程。我不用提炼这个词,提炼过于主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