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
阅读范围:P107-128
导入:爸爸妈妈们是不是觉得养孩子是“痛并快乐着”?孩子乖巧的时候,就像天使宝贝一样让我们喜欢,但发起脾气来,哈哈,那可真是让我们痛苦啊,恨不得把他给塞回去。处理宝宝发脾气,很多父母都非常吃力,总是找不到好的方法,那么怎么来应对孩子发脾气呢?其实啊,没有那么复杂,听完今天的课,应该就能有个明确的方向啦。
第六章 正确应对孩子发脾气
首先,当孩子发脾气时,有以下几种理解的家长请打个1,没有的请打个2。
A、我家宝宝真是脾气大,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性格真不好,坏透了。
B、就是我的老公(老婆)不会管,平常不好好教,弄得小孩现在这个样子,脾气这么大。
C、这小子,我说什么都不听,不让他做,非要去做,就是要跟我作对。
D、唉,我真希望他每天都快快乐乐成长,不要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事情。
E、算了算了,不要去想这些事了,爸爸妈妈带你去KFC或游乐场。
那么,请打1的家长要注意了,这几种情况是属于父母在处理孩子发脾气时理解上的误区。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在发出一种负面情绪,而以上几种理解和应对方法,并没有正面地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没有让孩子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该怎么正确地去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在讲具体方法前,先讲一个父母应该要知道的前题: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做出的行为也不是正确的,父母要去处理,首先是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在稳定情绪后,再纠正行为。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小宝宝在与别人抢玩具的时候发脾气了,不肯放手或大哭,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况:哪种做法更好呢?
A、妈妈先给孩子安抚情绪,说妈妈知道宝宝很喜欢这个玩具,你很喜欢它,等宝宝稳定下来,再讲道理,制定正确的规则,轮流玩,来纠正他的行为。
B、妈妈说,唉,这个不能抢,大家轮流玩,来,听话。
当然是A的做法,因为后者,只是强行纠正了行为,但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认可,一方面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一方面还不易处理这个事情的逻辑,问题不好得到解决。所以,强调一点: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来解决宝宝的情绪问题。
通过引导情绪来解决问题
1、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有多少父母有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的?有的话请打1、没有请打2。嗯,看到父母们两种情况都有啊。认识情绪是我们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时的第一步,要让孩子学会分清楚自己是在一种什么情绪中。说起来很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怎么样是开心,怎么样是生气,怎么样是难过,怎么样是害怕等等,比如说:你脸红了,你声音大了,你有一点点哭腔。也可以通过图卡,来让孩子说出不同的情绪,来认识情绪。
同时还要练习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说出来,比如让孩子说下今天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受,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有这个能力后,就会渐渐发现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控制的。这对于后期处理情绪是有帮助的,接下来,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要认同孩子的情绪。
2、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并不是接纳。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发出来时,父母应该先认同他们的情绪,这就告诉了孩子,你有情绪,我知道,这是正常的。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我有情绪是错的,获得了理解,能够很快平复下来。之后父母再来讲道理,孩子才更容易听进去。
比如:我女儿常常会因为爷爷批评她而伤心,生气。我去处理的时候会说,来,爸爸知道你现在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爷爷说你啦?你很不开心,对吧。 她就会边哭边点头,我就说,好了,不高兴哭一下可以的,你跟我说为什么不高兴?是什么原因不高兴啊?有什么想法可以跟爷爷说的。
经过这两个步骤,一般我女儿就会较快平静下来,因为她知道有人理解她,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比如:带宝宝去游泳馆游泳,结束的时候宝宝就是不肯走,非要再玩一会,哭闹着一定要。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因为在公众场合就急于压制宝宝,带他离开,而应该是要先认同宝宝,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在这里游泳,是不是?先让宝宝觉得他的情绪妈妈理解了,再说,但因为我们玩了1个小时了,你的小身体再玩水的话,晚上就会很累的,而且爷爷奶奶在家还等我们回去吃饭呢,明天我们再带玩好吧?
父母通过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让他不要觉得自己是错的,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控制情绪,再可以合理的表达情绪。
3、通过启发孩子思考来解决情绪问题
孩子可以有情绪,但行为不能过分,有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公物。前面已经说过,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先认同孩子的情绪。接下来,要有行为上的规则教育,简单来说,父母要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但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往往会伴着一些不好的行为,父母在处理的时候,应该多多让孩子思考,让他们自己想明白做的不对的地方和改正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生气时会摔玩具,可以说,你摔在地上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疼?那玩具摔在地上,是不是也会疼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照顾一下这个玩具呢?
你看都这么晚了,再不回家,爷爷奶奶等我们吃饭都很饿了,他们的肚子都在咕咕叫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回去呢?
如果妈妈打你的手,你会不会觉得疼呢?那你打这个小朋友,他会不会也觉得疼?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通过这种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正确的做法,渐渐地就会形成为他人思考的良好习惯,也能更好地控制他的情绪。
听了今天的讲解,爸爸妈妈们是不是有所感悟,下次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有个思路去应对呢?对了,就是日常中先让孩子认识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再就是认同他们的情绪,通过让他们思考,去想出解决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