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流传下了一本著名的书《道德经》,道德经内容,风格各异,很难想象是,出自什么样的人,对于历史上老子原名姓甚名谁仍有争论,当然,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并不需要探讨,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道德经里面的智慧。
【道德经】老子的“道”与“德”道
首先,道德经提出了道家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道,“道”这个词由“疋”和“首”构成。疋(脚),因而有经过、越过、导向的意思,“首”是最前面,最上面,最重要,最基本。“道”是指最前面、最上面、最重要、最基本的那个事物的同时,亦指出在它引领下,不断践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道德经里也仅仅是化用了道这个词给宇宙的本源勉强起的名字。所以他在开篇就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意指出本书中的道同世俗的道的区别,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这里的两种解释:
1.人类只能认识道可道的部分,不能认识到真正的道。
2.人类能用语言来形容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前者是人类的认知局限,后者是人类的语言局限,但尽管如此,道德经仍在下文给出了探求道新的门径: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要告诉我们要从无和有两个方面去探求道,道德经的无和有,当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无和有,而是道的两种不同面向。有无相生,二者相互演化,无演化出有,有最终复归于无。有和无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像这种的对反,道德经列举过许多,包括长短、高下、应声、前后、雄雌、白黑、热冷、强弱,坚柔……而且总是包含了对世俗准则的价值颠覆,偏向于人们轻视的后者,道德经里面有专门描写“无”的地方就最能体现这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车毂中空的地方,器具的容积,房室的空间,使车、器、室发挥了作用,无作为有的基础,老子认为无就是天地的开始,它是最原生的道,而“有”只是后来演化的产物。我相信这里许多人很难认可,因为从无演化出有,就像从虚无中突然冒出了什么,不过认真了解到有无的本质,这种不理解就容易解释,惠子认为,世界上最小的事物,叫做小一,什么是小一呢?“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世界上最小的事物是没有质量的,因此物理世界的基本单位原子就不是最小的,科学家用卢瑟福的办法,使用高速的粒子轰击夸克,发现并证实了夸克内部空无一物,是一种旋转的能量圆锥,真正最小的物质是无质量的,无本质是有,所谓有也不过无的演化,有和无本质上就是同一种东西,也就是道。至于道究竟是如何演化,我们还得了解一下道的一些特点:
【道德经】老子的“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在天地出生之前就有,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且不会改变,不断运行而不会停止,可以算天下万物诞生的原因……是大于个体的总和,而事物之间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整体也因此变化,变化自然有极限,极限之后,必然会反。反就是物极必反,他是道家的重要概念,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反是道的变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往一个杯子里面注水,水满了之后就会溢出来,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无反出有,有一就有二,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而无没有完全变成有,这是因为“弱者道之用”,只有存在无,有才能有所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有无,道依然不能有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反才相互存在,相互转化,有生必有死,有坚必有柔。有阴必有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最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现在的世界。一切皆是道的演变。
【道德经】老子的“道”与“德”德
或许你已经产生了疑问,如果万物皆是道,我们是如何区分事物的,这里我们就要谈一下道德经中和道相同重要的概念,“德”,在古典哲学著作中,“德”一般意指事物的品性与作用,而且常常专指人类持存的特殊性。比如张飞字翼德,飞行是翅膀的品性。
“德者,得也”德是从道中得到的品性,是道的体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 正。”清、宁、灵、生、天下正都属于德。这里的一,是一种平衡的德行是人法道的方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演化出万物,万物从道中得到德,这就是万物内在的品性, 得到不同德的物就会区别于他物,不同德所具备的发展的潜力与特性,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得到更多不同的德,同一种德是相同的,而万物的区别在于德的多少与德的变化,哪怕极其细小的差距,也会演化出不同的德,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却仍能将叶子归为一类,正说明世界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我画的叶子,明明不是叶子,却仍然认为后它是叶子,或者说它像叶子,这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相同的基本德。因此,也就有专门的人将人间最基本的德分为五种,既我们熟知的“五德”金、木、水、火、土。当然,这就是阴阳家的学说了,并不在本期的讨论范围。
世间万物的同异,物个体的形成,也不仅仅是道和德的集合,正如道德经所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宰。是谓玄德。
势,原本指环境,物质条件和瞬间的态势,这里也还具有深层结构及深层过程的意思。势与道的区别在于,道是大化而均,势则是某个体形成周围的大势。
《释言》曰:“玄,天也。”,天法道,玄德与道的德性,都生而不有,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万物就是道与德,道与德都不能等于事物本身。了解德之后,就可以给有和无定义:有就是有德的无,无既是无德的有,因为“无”无德,所以不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是世界上最小的个体,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
【道德经】老子的“道”与“德”不过到此,老子却突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事实上,刚才的那个定义只是给有和无做一个区分,有无本质上还是同出的,无德对老子而言不仅是德,还是一种最好的德性,宇宙万物在诞生之初都是温和柔软的,万物在最初出现时就像孩子一样,这是因为接近最初的道的德性。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变得越发刚强,并从其他事物中分化出来。刚强并不是好事,因为越刚强越容易摧毁,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天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购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缔。德能使个体区别于他物,还会使个体越加固化,个体化的德,不能长久,不能普于天下,带来的影响就是有为而无所为,所以易经云:“恒,德之固”,长久的德才是真正的有德,什么是真正的德呢?“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如此,寂兮寥兮,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种没有德性的状态,就是最长久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要想做到孔德,你就要“和其光,同其尘”进入到赤子状态。而这种状态,则是无为,关于这些内容,以后会专门找个话题来讲,道和德的基本就讲完了,事实上,老子推崇“柔弱胜刚强”是指出人法道的必要,道家就是一道为依据推行主张的。而下期我主要讲以人性为依据,推行主张的儒家和法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