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估计很多人都在追,昨天看到一篇关于这部电视剧台词闹笑话的文章,其中列举了一些语病问题,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就听过一些耳闻”、“大长子顾偃开”、“款待不周”、“恃宠不骄”、“苍天厚土”等等。
还真是有细心的网友,或者说,还真是有职业挑语病的。反正几乎每一部热播电视剧,总有人挑台词上的语病,和一些穿帮镜头。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一笑了之,就当是个笑话,娱乐一下;也有很多人觉得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没必要这么较真的,剧情好看就行了。诚然,一部长达七八十集的电视剧,不可能一点语病也没有,但是,出现这么多,就有些不应该了,更何况,电视剧里还有我喜欢的演员呢。
最近几天,总想着写一篇关于错别字的作文,因为实在是受不了朋友圈里满屏的错别字,这部电视剧的这篇文章,正好给了我新思路。
要说朋友圈里错别字出现频率最高的,表现最为突出的,非这个字莫属——在。比如很多做微商的:“在”走一件、“在”走一个、下次“在”来光顾……比如喜欢分享感情故事的:不“在”爱你、不“在”想你,等等等等。
这么简单一个字,怎么就用不对呢?“在”和“再”的区别不大吗?需要查字典吗?还需要教育部再来一次全国范围的扫盲吗?“在”这个字,一般表示位置、时间,比如在这儿、在那里、现在、在不在,最普遍的就这几种用法。而“再”这个字,一般表示重复、反复、又,比如再见、再来、一再、不再爱你,最普遍的也就这几种用法。没了!
当然,这肯定不是你的错,是输入法的错,因为拼音输入zai,出现的首选字是“在”,而不是“再”,真想给他们提个建议,将首选字设置一下,每次输入zai,首先出现的是“再”这个字,可能就不会错了,只是不知道应该向谁提。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孩子照片,有位微信好友发来这样一条评论:“有没有打算在要一个?”我回复:“你说的是‘再’吧?目前没计划。”他又回复一条:“就回盯错别字,再生一个,这会对了吧?”我回复:“是‘就会’,不是‘就回’,是‘这回’不是‘这会’”。他不像刚才那样马上就回复,估计是生气了。过会儿刷新了一下,还是没有回复,看来真生气了。
平时感觉关系还不错,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于是,我赶紧给他发了一条道歉信息,表示刚才纯属玩笑,没有别的意思,点击发送之后,发现已经被拉黑了。至于吗?
其实,自从智能电子产品普及、社交平台普及以来,发信息、发动态出现错别字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都已经见惯不怪了。大部分人用的输入法都是拼音的,不管是全拼、还是智能拼音,首选哪个字就是哪个字,很多人都不在意,觉得意思都明白,不必较真,但也有发生“误解”的时候。
前天我发布的作文《如果我的热爱,正好能养活我》,就有网友评论:“还是得先做好主页”。于是我点开“我的主页”仔细研究了一番,没有发现可以修改的地方,而且简书个人主页都是自动生成的,怎么样才能“做好主页”呢?回头再看这条评论,我才回过神来,原来他用了错别字,应该是“主业”,而不是“主页”,意思写作是副业,应该先干好当前的工作这份主业。真是不好意思,是我弄错了。
记得小时候,老师和长辈都给我们讲过一位白先生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一位村医,医术很差,几乎不会看病,本来不姓白,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白先生”。“先生”在我们老家是医生、大夫的称呼。
还有一个版本是老师常讲的。可能是方言和文化的差异,我老家将错别字,称为“差白字”,把别字,叫做白字,就是字音相同而用错了的字。比如前面我举的例子“在”和“再”,用错了就是别字。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以前识文断字的人很少,这个村里正好有一位,大家有什么需要写字、认字的,都找他帮忙,全村人托他写书信、全村人托他写对联。他水平一般,经常有不会写的字,就用会写的同音字代替。由于大家都不识字,并没人戳破,直到村里来了一位谁家的亲戚,正好识字,看见了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有很多别字(方言里叫做白字),就发出感叹,真是一位“白先生”。于是,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做“白先生”。
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也很有教育意义。
还记得前一阵子看《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其中有一位演说家的题目叫做《汉字之美》,说到激情澎湃处,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极力推荐大家看看,了解一下你所习以为常的汉字,到底有多美。
文明的传承,主要靠的是文字。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当代人能够读懂古代人的文章,汉字的传承,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用好汉字、用对汉字,其实就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责任,每位用汉语说话,用汉字书写者的责任。不要因为输入法的不完美,让你的语言不完美,不要因为用了错别字,让人家以为你姓白,如果大家都是“白先生”,那百家姓,干脆叫做“白家姓”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