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胡立根——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第十七课】大观圆融:从忧患走向乐观的无上心法
“达观”一词出自《尚书·召诰》:“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本指全部观察一遍,后引申指心胸开朗,见解通达。圆融:原为佛教用语,语出署名南朝高僧慧思所著《大乘止观法门》论“自性圆融”及“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本指破除偏执,圆满通融,后引申指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说起达观,人们首先会想到苏轼。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却缕受小人诬陷。虽一贬再贬,却以贬谪之地作为平生功业之所在。然达观者,何止苏轼?其实,中国文化本就有达观的基因。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说:“观测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关于中国文化,近几十年兴起了一场优乐之辩。中国文化究竟是属于“忧患”,还是属于“乐感”?但“忧”与“乐”都不足以概括中国文化,这期间还有第三、第四个概念,那就是“达观”与“圆融”。
所谓达观,就是能通揽全局,系统思考,对人生境遇、事物规律有通盘领悟,因而能放开怀抱,不为一时得失、穷通与优乐左右,能于穷中见达,于乐中见忧。中国文化忧患而不悲观,乐观而不盲目;忧而不失望,乐而不忘形;忧中有乐,乐不忘忧,所谓哀而不伤,居安思危。孔子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天知命,“知命”而乐,就是达观。《周易》中说:“乐知天命,故不忧。”人生苦短,何不苦中作乐?人生几何,何不对酒当歌?
所谓圆融,就是不偏执、不痴顽,是灵活变通,学会消解矛盾。《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灵活变通。圆融就是协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无上智慧。天人合一是协调,辩证思维是协调,和而不同是协调,阴阳平衡、有容乃大、系统思维,都是协调,是圆融。“圆融之境”可谓中国智慧最重要的特征。
大观圆融的观念,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但也可能导致民族坚毅精神不够,原则性不强,甚至难免圆滑,以至于法治精神不够,工匠精神不足,这需要我们警醒。
2022年4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