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胡立根——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第十六课】韬光养晦:着眼长远与内涵的战略思想
韬光养晦,意思是掩藏锋芒,低调内敛,隐忍待时,潜心修养。这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修养。语出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有三重含义:一是藏,隐退以自保。二是待时而动,忍辱负重。三是自我修养,修身养性,注重内涵发展。韬光养晦不是说用计谋以自保之类,更不是玩阴谋以图东山再起之类,而是应当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的意思。这三重含义中,“藏”是迫不得已的策略;“待时而动”是目的;“养”才是核心所在。
中国文化本质上不是一种阴谋文化,而是一种智慧。“韬光养晦”上表现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双重智慧——一是策略,这是表层智慧;二是涵养、内养,这才是根本智慧。中国文化不属于技术性文化,而是一种策略性文化。韬光养晦是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是一种应对恶劣境遇的策略,是一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求喘息、求生存、求发展,最终反败为胜的策略。也是一种强者、胜者戒骄戒躁、自我警惕的策略。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思想。
韬光养晦的本质就是内涵式发展。有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还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些俗语都体现中国文化的智慧——重视自我修养,重视内在修为,重视内涵式发展。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们要遵时养晦,和光同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
2022年4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