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性”即钻研教材要有悟性、课堂教学要有个性、对待学生要有耐性、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灵性、开展教学研究要有韧性。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这“五性”,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并最终做出成绩。
一、钻研教材要有悟性
悟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一次类推,“钻研教材要有悟性”中的“悟性”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但是,在这里,这种分析和理解有一个突出特点,这就是教师必须对教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有新意,教师上课才有信心,教学艺术才能产生;否则,人云亦云,甚或一知半解,不要说新意,就是起码的教学质量恐怕也很难得到保证。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二、课堂教学要有个性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魏书生老师的这一论断极为中肯。一个人只有遵循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成绩;反之,如果置自己的个性特长于不顾,盲目地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模式,最终只能招致失败。做人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诱人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自己的个性发展和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一点,只要我们看一看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钱梦龙老师等当代语文名家的经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三、对待学生要有耐性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一位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说话”(见《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8页)。对学生有耐性,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存在的问题是:对好学生有耐性容易,对差学生有耐性则困难;对循规蹈矩的学生有耐性容易,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有耐性则不易。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当某个差生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时,当某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正在开小差时,教师往往不是耐心地引导和纠正,而是尖刻地讽刺,或大声地呵斥。这类现象在大部分青年教师和相当一部分修养偏低的教师身上时有发生。
耐性实质上是爱心、责任心。一个队对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或爱心、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是很难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在老师心目中已成为“差生”或“调皮捣蛋”的学生施以耐性的。因此,一个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学生的耐性,首先就得培养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这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决定的,每个教师忽视不得。
四、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灵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如何处理好这些事件,从而使教学过程不受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这就要靠教师临场应变的机敏性了。这种机敏性就是灵性,教育学书上叫教育机智,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一项教育教学能力。
这种能力看似平易自然,实则不易获得。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厚的素养、经验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种情形的具体体现。二是教师当时愉悦和亢奋的心理状态。可以设想一下,倘若一个教师当时心情郁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缺乏朝气和生气,那么,富有灵性和艺术性的教育机智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吗?所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应该是教师日常的必修课。
五、开展教学研究要有韧性
教学研究是一种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取得成果,不能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能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漫不经心;科研活动要取得成果,必须靠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研,天长日久的不懈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靠韧性精神。时下,在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涌动下,开展教学研究的老师不少,但大多数缺乏持之以恒的韧性精神。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中途易辙,最终与教学研究失之交臂。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愿我们每个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都以此自勉,取得成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