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共光辉心灵小栈百态人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作者: 四叶草666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20:12 被阅读492次

    1事件梳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这两天,看到、听到较多的就是博士杨宝德投河自尽的惨剧:

          杨宝德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硕士阶段,科研成果斐然。对人生的规划是硕博连读后,出国深造。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学业上相当优秀、相当自信的孩子。研二时,因当时的导师不是博导,把他推荐给另一个周姓女博导。

          这个本该引导杨宝德在学术上取得更深造诣的人,在学术上提供的帮助极少,反而把杨宝德当成了“勤杂工”---给她朋友的孩子补课,拖地,换帘子,擦车,陪逛超市,拎包,挡酒……精力被无限瓜分下,杨宝德最为在乎的科研工作停滞不前,给之前的硕导发信息,诉说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想出国摆脱困境,可在2017年12月21号,周博导明确地告诉他说,“你要明白,是不会放你出国的”。也许这句话打破了杨宝德的最后一丝希望。

          12月25日,圣诞夜。杨宝德没带手机、钱包和身份证,一个人从学生公寓走出,选择在西安灞河,将自己的生命永久定格在29岁。第二天,他的尸体被发现。

    2杨宝德情商不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自称“大编剧”的六六微博上嘲弄了杨宝德的死是情商太低。那么已死的杨宝德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在同学眼里:杨宝德乐于助人,读硕期间,免费帮同学修过上百次电脑。

          在女友眼里:杨宝德很有担当,什么事情总是独自承受。

    下面看与周博导的交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以上杨宝德与周博导的互动中,可以看出,虽然自己内心痛苦,但是他对老师尊敬有礼。反倒是这个周博导态度暧昧:你一个中老年妇女,爱穿什么穿什么,哪有问男学生审美的道理?!甚至喝多了,来要求男学生的关心,这居心何在?!首先为人师表,你就不应该喝多,喝多了还找小男生,这脸皮,这素质……撒娇卖萌的语气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节奏啊!甚至,有意破坏杨宝德与女友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杨宝德碰到这样的博导是不幸的。

          从同学,女友以及与老师的周旋中可以看出:杨宝德擅长维修电脑,这样的人智商在线,情商也不低。

    3六六的评判有失偏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六六的微博言论遭到多人反对是在意料之中的。如果师生关系足够亲密,发这样的信息还可以,但事实证明不是的,要不怎么逼得自己的学生生无可恋,绝望而死呢?如果师生关系不够亲密,总发这样的信息就是暧昧、骚扰和控制,显然杨宝德和周博导的师生关系属于后者。自称“大编剧”的六六竟然说她看这周博导不错,甚至看出了周博导对学生的嘘寒问暖?大编剧的眼神果然与众不同!

          这个六六是谁?我特意查了查:六六,知名女作家,代表作《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这些片子我一部也没看过,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以婆媳大战为题材的。多次听到女孩子说:妈呀!看完《双面胶》,我都不敢恋爱了,别说结婚了……可见都是虐心剧,玩心眼的,一个这样的编剧也许能握中国恶婆婆的心理,但是对一个追求颇高的青年才俊是无法作出公允的评判的,难怪遭到多人指责。

    4心理学角度来看杨宝德事件

          首先,杨宝德遭遇了负性生活事件---被推荐给了一个无良博导。纵观整个事件,我觉得杨宝德从硕士阶段的优秀到博士阶段的愤而自杀,这巨大的反差主要是遇到了一个无良博导。

          好的老师带给你温暖,带给你光明,带给你希望,而一个差劲的老师基本可以毁灭你。

          我的一个同学向我诉说过她妹妹的类似遭遇。一个曾经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姑娘,差点毁在硕导手里。如果不是家人时刻上着心,也许又一条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了。

          这个硕导差劲到什么程度呢?妹妹的一个在职同学,学习很努力,很用心,但因为有工作、家庭、要照顾孩子,精力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些。一次导师看她听课状态不是太好,咆哮着狠狠地批了她,这个42岁的大姐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动中断了学业,一个混社会多年的人做出这样的应激反应,可以想像被批之惨烈。

          全日制的学生还好点,单身,有大把的精力和时间。即便如此,几个20出头的小姑娘也是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导师看她们不顺眼,火光带闪电地训斥一顿,训得你瞬间摸不着北,精神恍惚一阵子。为了呵护导师情绪,每次上课,她们几个自发地分工:有帮导师拎包的,有帮导师买饮料的,有帮导师修订讲义的,像伺候黑帮老大的做派。隔段时间还要去家里看望、孝敬导师,都是穷学生,平时献给导师的饮料自己都舍不得喝呢。读硕期间,导师禁止谈恋爱,禁止兼职,要24小时开机,保证随叫随到,真真是被控制得死死的。

          另一位在职同学更惨,孕中期,被要求天天来上课,天灰蒙蒙亮,挤公交出发,坚持到月朗星稀,公交停运了,无奈打的到车站,买票再回家。按老师的要求坚持几天后,累得差点流产。其实,买一支录音笔,听课问题是可以轻易解决的。不管你离得有多远,这个导师没有语重心长的嘱托,没有孜孜不倦地教诲,甚至没有一句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有的就是动辄训斥,情绪极度不稳定。那些无端的责难,那些严苛的批评真的让你怀疑人生。

          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是让人心怀敬仰的。碰到这样的无良导师,即便你能顺利毕业,内心深处也残存着他的影子,甚至一辈子活在他的阴影里,并非所有的高学历者都比清洁工高尚。

          其次,杨宝德之所以决绝地离开这个他奋斗了多年世界,是经受了长期的情绪困扰,这次并非是杨宝德第一次轻生,之前有一次,他去帮以前的硕导写了点东西,被周教授知道后批评了一顿。当天晚上他独自走到秦岭山区,几次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心理学理论认为:比起短期的重大事件,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的是长期的小困扰。

          外人看来似乎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当事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类似的事情有中国几千年来的婆媳矛盾问题。那些相处和谐,婆慈媳孝,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结果谁都想要,但要看双方的素质和机缘。一个受尽苦楚拉扯大儿子的婆婆除了儿子成亲当天是开心的,也许很快会觉得儿媳抢了自己儿子,总是横看媳妇不顺眼,动辄挑拨离间儿子儿媳感情,恨不得夺走孙子,赶走媳妇。儿子为了自己脸面,非得让两个水火不容的女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这样的事就麻烦了。看似鸡毛蒜皮,实则暗涛汹涌,长期下去是会出人命的。农村不少这样的案例。

          第三,家庭教育及成长环境造成农村孩子有着强大的自尊和生存压力。杨宝德能走到现在,超越了多少同龄人,付出了多少汗水。越不容易越是在乎,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是我们的软肋。博士学位正是杨宝德最在乎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的软肋。只能成功,失败不起。

          对于富家子弟,动辄出国留学,发现专业不对口,说换就换,在他们眼里区区一个博士文凭算什么。如果杨宝德这么看,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第四,杨宝德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女友说他有事总是独自承受,多年的求学生涯都是孤寂的。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一路走来能接受的帮助太少了。逐渐形成了独立、自闭的行为模式。如果有可以交流的朋友帮他出谋划策,也不至于如此。很多时候,那些社会阶层高的人面对的并不是真实的社会,你看那些被安排在单位的领导家属,会得到怎样的照顾和讨好?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拥有强权的人会怎样面对弱者。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左右别人命运的时候的做法才能体现出本性。

          最后,杨宝德的个性心理特征。杨宝德能在学业上那么优秀,这与他的勤奋、自勉、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出现问题,反思自己,要求自己内化,也不去伤害别人。一个反社会倾向的人不会让自己承受这样的痛苦。

    5给我们的警示

          一个优秀的高才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人生竟落得如此下场,我们除了扼腕叹息之外,可以得到哪些警示呢?第一,一件事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二,如果不幸遇到了特别差劲的导师、婆婆或伴侣,你人格再完善,性格再好,也会饱受摧残,这时要有“断尾求生”的勇气,及时止损的能力,适时“断、舍、离”才可以继续活下去。不管怎样,先活下去,活着才有逆袭的可能。第三,我们要多读一些名人传记,学习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让自己拥有好心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博士杨宝德之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hp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