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是一名伪丁克。
去看刚生完孩子的朋友,顺带问下刚荣升人母的心得。女友说,我觉得我以前的日子都是在虚度时光。她说起这句话的时候眼里有光,周身散发着裹杂着奶香的味道,整个人仿佛沐浴着母爱光芒。我想我就是在那一刻突然动摇了。
多年以后,当那个朋友的孩子面临过中考,我提起这句虚度时光的典故,她竟全然不记得。突然想起对待孩子我们也是有初心的,只不过这初心也慢慢消磨在彼此相爱相杀中了。而此时的我也是一个十岁女孩的妈妈,彷徨而又焦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5866/ffe1e0d4d2e4e39b.png)
群友推荐微信读书这个软件,无意中看到《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放在以前,我是不相信教育孩子的书籍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读了这本书突然觉得尽管每个孩子都不同,可天下的父母却全是相同的,无论他们皮肤的颜色,无论他们是否身材粗壮,对子女的爱都是细腻无声的。
父母的爱源自于害怕
去年第一次冲动给孩子报了择校补课班。周六一大早就得陪着孩子上课。课程开始前,教室里坐满了颓废又疲劳的家长,由于家长没有带靠背的椅子,都只能坐在小圆凳子上,只能佝偻着身躯。早上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于是教室里充满了压抑和颓废的感觉。
这时伟大的灵魂工程师——老师上线了。家长们这么辛苦的没有休息日的陪孩子坐在这里,就是想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要超越父母,而不是复制父母的人生。
突然觉得家长们都下意识的挺直了身体,犹如被打了鸡血,一扫晨困。恰好此时太阳升起来,照的教室亮堂堂的。家长们都像深色而又值得信赖的大树,映衬着身边娇嫩而又迷茫的祖国的花朵,彼此都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未知结果的奋斗。
成长中多问孩子想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给孩子什么
这本书讲了父母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这个世界需要彼得潘。
比如作者会经常陪孩子去美国娃娃咖啡馆。喝喝咖啡,顺便采购回来新的娃娃。每个娃娃加入这个家庭都会举行一场欢迎会,女儿会给每个娃娃起名字,爸爸经常会叫错名字,引起女儿小小的不开心。
这位爸爸说在女儿这个年纪娃娃就是她的世界,也就是我的世界。要让她知道她看重的东西我也重视。
看完心里暗笑,歪国人就是会玩。在中国,娃娃以及所有的玩具,存在无非是解放父母,让孩子安静的自己玩一会。谁的童年没有一个孤独的娃娃,无论你欢喜也好,悲伤也好,她都是睁着大眼睛空洞的看着你。
提到父母想要给孩子的,和孩子真正想要拥有的永远差着十万八千里。我那个自信阳光的群主讲起他小时候过生日的经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5866/aeac5064afca14e2.png)
看了阳光少年的分享,处于父母位置的我有些难过。父母是出于实用性考虑,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而父母看到孩子的怒气,会不会内疚夹杂着伤心呢?我继续问群主,你会不会后悔?而结果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5866/4ed2aa846d385d66.png)
群主大人后来考到一个不错的大学,为人优秀又阳光。没有想到回忆这段艰难的来时路会有这么多痛苦。其实父母对他的期望也许更高,而且正是这种强加给他的爱让他痛苦,也造成与父母的隔阂。
补课!补课!其实就是国人的痛。家长愿意吗?辛苦工作换来的报酬都拿去给孩子补课了。曾经女儿指责我买一瓶眼霜的奢侈,我说谁说我奢侈都可以,只有你不可以。她小小年纪,不知道她一堂古筝课就可以换来我的一瓶眼霜。而我是冒着化妆品推销员刷子一样的眼神,选择了我本来应该选择的下一档眼霜。
为什么这么出力不讨好的补课?一切又回到原点,父母只是害怕,害怕孩子以后生活的不够好,害怕她们有朝一日会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们必要的条件。就算群主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是可知道父母心中的他,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学校。孩子们,永远不知道在父母眼里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做个自由的家长,懂得欣赏和鼓励孩子
看了这本书,开始尝试表扬孩子。孩子很开心,嘴里念叨的却是,你说的是真的吗?这时候才开始相信,孩子无论自卑还是自信都是父母给的。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应该是特别优秀的孩子。以学费全免的优势考上私立学校,国际象棋也是比赛到了最高级别。可是孩子适应的就是自由松散的学习方法,高中成绩就落后了。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也不好,曾经离家出走。有一次孩子在洗澡的时候摔倒了,妈妈当时以为热水器漏电,心里冒上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孩子你要平安,什么学习好坏无关紧要。突然在某一刻,自己就和自己和解了,母子关系也缓和了许多。
父母长大了,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孩子应该如何做才会成功。父母真正的目标:做一个自由的家长。
当我成为父母,也有恍惚觉得好像是童年的自己穿越时空站在自己面前。如果当日如何,今日又会如何。走到今日,觉得纵然外表苍老了,可人心理距真正的成熟还差得很远。上帝科学的很,让你成为父母,再度回忆走过来的一路。成为母亲,忽然觉得眼窝甚浅,忽一日理解母亲,又无从报答。忽一日又理解同样做母亲,为培养孩子一直奋斗的众女性,为她们感动。忽一日又理解孩子,她那么幼小,也要被督促着不断奋斗。如果世上所有的缘分,都是因为遇见。那么很感谢孩子,给了我这次为人母的机会,可以改善自己身上的不完美,懂得感恩,也懂得付出,希望我们携手,共同体会人生的每段路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