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刺针:重塑效应(改变用户购买行为)
核心行动刺针:重塑效应
10大针刺 思考快与慢每个人都有2个系统,系统1与系统2,真正决定你行为的是系统1
意识不到的是系统1(呼吸,视觉,味觉等),意识到的是系统2(主观思考)
正念冥想是感知系统1的主动行为
人类95%的想法/情绪/学习,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潜意识主导人)
学习这件事,也是从系统2转变成系统1的一个过程(知识内化)
系统1(瞬间直觉判断)
优势:省时省力,无需思考 缺点:容易被误导
系统2(思考主导)
优势:不容易被误导 缺点:较为费力,需要思考
1⃣️品牌的背景决定内容的信息
2⃣️不同的包装/故事会决定消费者的感受(人们都喜欢被包装过的产品/品牌)
思考1:华与华使用的刺激反射理论,消费者容易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容易看到的是它自身携带的文化母体所特定的哪些词语,如果是系统1刺激反射的潜意识的结果,那么存在2个前提,就是1⃣️“同一个文化母体之中”2⃣️“符号可以刺激到当下需求”
同质化的产品,可以通过塑造框架改变产品的价值感、价格・乃至于满意度
经典案例:小罐茶
什么是框架?
改变框架可以改变人们认知(潜意识价值感高)
可乐(原本罐&摩登罐)
包装/产品质地/产品陈列/销售环境/气味/声音/文字···都是框架
(1)被动框架
产品所处环境·文化·生活中 既存的心理捷径
心理捷径就是心理学里的“图式”( Schema),就是大脑里运用的一些模版,如果收到的信息与某个模版相符合,大脑就会将其他相矢的细节自动填满
实际相同的2个方块,因为外框架的不同,大脑看到的结果就不同,哪怕知道是两个相同的颜色。案例:
货架:超市生鲜鱼+冰块 更新鲜的感受
气味:有香味的情况下,人们会感觉更高级(apple开箱)
装修:手写黑板字的装修,感觉更倾向原始的手艺人(小酒馆)
包装:蜂蜜罐+封条,更有原生的感觉
音乐:当餐厅播放法国音乐,法国酒卖的多,当播放德国音乐,德国酒卖的多
文字:当菜单写的更高级时候,也会影响人们的感受(能量-热量 沙拉-新鲜沙拉)
回忆:北冰洋/大白兔等 回忆框架
思考2:借用框架≈品牌寄生 通过同一框架(文化)内的符号释放刺激,达到同一感受。
思考3:框架与文化母体,更像是同一个概念,如果用来做项目/产品,首先要找到TA,不然无法提取共有的符号信息。
思考4:如果要找到两这种的区别,可能要学习一下符号学,才能捋清两者的关系。
思考5:归根结底,都是在释放可以刺激消费者的信号,通过释放符号刺激消费者潜意识的反应,此处祭出巴甫洛夫。
(2)主动框架(品牌力)
产品本身塑造出来的形象·联想·象征 积累而成的心理捷径
品牌形象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捷径·直接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认知与感受
何为品牌?
品牌的框,决定产品与服务的感受
产品越看不见,品牌塑造出的形象越重要。
产品服务受品牌框架影响案例:百事挑战赛,更多人觉得百事可乐好喝,但是这个战役输掉了,科学家监测脑部发现,人们喝百事时,会得到五倍愉悦感,但喝可口可乐时,自我认同区域与多巴胺会分泌,总结下来 “百事好喝,可口可乐更开心”
这里祭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后期去研究的关键节点。这部分自我价值的实现✨ 能满足实现基本人性需求✨ 赋予情感意义
为什么大品牌比小品牌更占优势?
大品牌会刺激大脑主导正面情绪·奖赏与自我认同区域的活动。
小品牌会刺激大脑主导记忆以及负面情绪区域
品牌需要帮助消费者实现两个目的:1⃣️实现生理价值(达到生理目的)2⃣️实现心理价值(通过信息的输出)
思考1:这里突然想到《定位》一书中,第一名的品牌占尽优势,也是这个原理,问题不在品牌上,而在人们在心理上对第一名的认同。
有个想法,这种对第一名的心理需求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可以是一个学习的点!但就现在的知识体系来总结:1⃣️大品牌首监督反而更广,失败成本低 2⃣️从众心理 3⃣️大品牌更容易附带自我认同层面的品牌力
重塑效应来自于框架的全方位一致( frame alignment)
在塑造框架上所投入力量的力度、广度与深度将决定性地影响重塑工作最后能否成功。
建立被动框架---打造主动框架----主动框架再反哺被动----如此循环强化总结:品牌就是框架·决定了你的产品多有价值。
思考1:被动框架是潜意识可被引导的部分,可以从被动框架挖掘,寻找品牌产生的奇点,从而搭建主动框架
思考2:相比于华与华的文化母体,框架理论则包容性更强,环境/生活/文化都是框架,品牌寄生的底层逻辑实则”是心理捷径“
思考3:品牌寄生如果是心理捷径的路线,是华与华做的比较好的部分,那么SG+做的则是主动框架的部分,实现心理价值的实现。
思考4:从被动框架到主动框架,突然意识到,不就是品牌寄生(源于母体)(成为母体)(壮大母体),斗胆在后面补充一个部分(吞噬母体,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