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直在说现在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是XX行业腾飞的时代,这一两年大家的关注点终于转向了自身,因为时代越好,越是优胜劣汰,而我们,都不愿做被淘汰的人。所以知识经济应运而生。技能提升、专业培训、知识付费,都是知识经济浪潮中一朵朵浪花。
也由此,终身学习这个词想必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脑海里,每个人都恨不得给自己立一个“终身学习”的flag。你是否认真考虑过终身学习对你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是分两个维度的,深度和广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覆盖,我们必然是T字型的知识结构。所以终身学习的方向也就有了三个:更深,或更广,或深且广。要选择侧重方向,就要明白两个维度的意义。
深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又精又专。但是你会发现,真正的专业,是能把复杂高深的事情,简单讲给普通人听,还让人家听懂。所以结果是,超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只有业内人通过交流才能看得出来,普通人机交往,听起来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嘛。
深度深层次的载体就是认知层面的深刻。有人说那你思想觉悟高,其实认知的深刻和思想觉悟还不太一样,倒是有点儿像透过现象看本质+深谋远虑。结果同样是:你认知太深刻了,在你看来显而易见的规律一般人并不知晓,你又懒得说,别人认为很惊奇的现象你觉得无关紧要,因为你已经看到了并无新意。所以在别人看来,你并没有多么的深刻,只是淡然一笑。或许就是大智若愚的样子。
总之,深度方面来讲,终究不必太过深入,除非走入关键行业,例如科研领域或者作为作家学着,都要求非一般的深度。知识深度与社交的关系就像∩,只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利的,太低别人不愿理你,太高反而你不愿理别人。
广度上讲,要比深度好多了。基本广度和社交是正相关,越是懂得多,知识类型丰富,越容易具备更多可交换的特性,也就是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多的联结和互动。但是显然,如果我们只是所有东西浏览一遍,有个与人沟通的机会,却提供不了更进一步的追踪或探讨,那刚刚建立的关系,恐怕会立即破碎吧。
综上,知识分两个维度是深度与广地,以社交为出发点的话,最好的结构就是“大T”型,专业方面要达到85分;博闻强识方面,起码行业相关性大的领域都要知道,才能有足够多的话题去连接。
至于一横一竖上各分配多少的精力,要看自己的目标与行业类型,找出你的变现最佳模式,然后通过试驾+反馈+调整的方式寻找最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