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期望是一种隐性伤害

作者: 顾琬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6:32 被阅读202次
过度期望是一种隐性伤害

前几天妈妈所在的学校举行了期中考试,之后要组织老师阅卷。妈妈因为有其他急事,喊我帮忙。而我在帮忙批阅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某个学生试卷答得很差时,我会想方设法从每道题里使劲寻找得分点,尽量多给0.5分或者1分,以免这个孩子的这一部分分数为零;可是,如果遇到一份作答很好的试卷,我却反而会鸡蛋里挑骨头,到处“找茬”:这里少了一个关键词吧?那儿有个错别字!不行,得扣0.5分!

后来不知何故,我猛地醒悟过来:如果按照对差生的给分标准,这些被我“挑刺”的试卷,其实完全够得着满分。

我不由得去问妈妈,她平常阅卷有没有这种感觉?妈妈回想了一会儿,挺诧异地说:“咦,你不说我还没觉得,你一提醒,好像确实是这样!”

我又去问了好几个熟人,他们都在不同学校担任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学工作。每个人都在回想和反思后发现:对于更优秀的学生,的确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高的标准!

看过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朋友,不知对于其中某一期那个叫马丁的选手有没有印象?马丁是较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他的演讲题目是《父与子的战争》。其中提到,小时候有一年马丁在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年级第二名,回家满心欢喜地期望父母能夸奖自己,结果父亲却问他:“第一名是谁啊?”等到第二年,他拼命考到了年级第一,心想这下爸爸没话说了吧,结果父亲看了他的卷子,指着一道题责问他:“咦?这道题我给你讲过吧?怎么又错了?!”

由此,马丁总结说,中国式父亲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孩子的打骂,而是对孩子的不认同。

我想把这种越是优秀却越被要求做得更好的过度期望现象称为“期望绑架”。明明你觉得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达成了父母或老师或其他什么人早就为你制定好的目标,但是达成之后,他们却总能找到不尽他们之意的地方,对你提出更高要求,甚至没有表扬奖励,只有声色俱厉的苛责。

我在中学时代常常遭遇这样的“期望绑架”,那时我是年级公认的好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如果名次稍有下降,就会受到各科老师当众或私下的责备,即使受到他们大肆表扬的那个同学进步了100个名次都还远在我之后,但是我却像做错事的那个,好像只有我是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似的。

有次参加化学竞赛,我没有进入决赛,成绩公布后,被老师批评了,他说:“你看看张××,他都能考40分,你呢?你只考了53分,连决赛都进不去,真该好好反省!”我当时很难过,凭什么老师就觉得我应该比张同学考得好?换句话说,凭什么他认为张同学就考不好?考高分、进决赛、拿名次,我做这些事,在老师眼里就是理所当然的吗?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有发挥失常的比赛;再聪慧的智者,也有考虑失策的时候。老师为什么要施予我这么大压力呢?

还有一次上课时,老师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她连续叫了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对,最后她叫我起来回答,我也答错了。但是,前面的同学都坐下继续听课了,我却没有被允许立刻坐下,而是站了十几分钟才得以坐下。当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翻涌,周围的朋友都同情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宁愿自己不是学习委员,不是尖子生。

期望绑架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摧毁这个孩子的自信。

被期望绑架的孩子,本身是很优秀的,他们更期待周围人的表扬和奖赏,期待这种“正反馈”、“正作用”、“正强化”,但不幸的是,他们耳边却总充斥着这样的声音:“你做得不够好!”“你怎么可以失败(出错)!”“你太让我们失望了!”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的孩子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憎恶自己能力所带来的这种“被过分期待”,会变得缺乏自信、胆小谨慎、压抑自我、不敢表现。

为什么说正强化或者奖赏行为更能刺激孩子的潜能,使得他们越发优秀?

美国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著名的动物实验倡导者、心理学家斯金纳穷尽一生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动物完成指定任务,让世人见识到“奖赏”与“强化”对于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斯金纳发现,奖赏比处罚更有助于建立良好行为

举个例子,对于闯红灯这一现象,如果有关部门规定“一天之内不闯红灯的民众可以获得5元奖励”,那么制约效果绝对比“一旦闯红灯立刻罚5元钱”要好。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对于那些被我们长期苛责和过度期待着的优秀孩子。他们本身已经做得很好,需要我们的奖赏和鼓励为他们添加燃料,助他们飞得更高;而不是被我们一盆冷水,浇灭了希望的火苗。

亲爱的父母和老师们,古人早有“欲速则不达”的警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天考99分,明天能考100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次比赛是第二名,下次能拿第一名。但是,请记得一定要用积极、正确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你为什么做得没有上次好”。

父母和老师们,你们对孩子的关心、期待和爱,应该适可而止,应该柔软温暖,应该转换为“好风”,助他们“上青云”;而不是过度期待,坚硬冰冷,在心浮气躁或气急败坏时释放出高气压,压得孩子喘不了气、抬不起头。否则,这种过度期望给孩子造成的隐性伤害很可能摧毁他的自信与潜能,反而带来恶果。

请不要用爱和期望的名义,绑架你已经很优秀的孩子!


顾琬:敲不好代码,写不好文章的工科女研究僧一枚,喜读素净的文字,喜看柔软的风景,更喜欢结识有趣的你。微博@燕安以茹,个人公众号:此心匪鉴

相关文章

  • 过度期望是一种隐性伤害

    前几天妈妈所在的学校举行了期中考试,之后要组织老师阅卷。妈妈因为有其他急事,喊我帮忙。而我在帮忙批阅的过程中,渐渐...

  • 过度保护是一种伤害

    9/30 一个人对长在室外的小花照顾地无微不至,不顾外面正下着蒙蒙的雨,把雨衣雨靴穿得整整齐齐,打一把大伞,细心地...

  • 过度保护是一种伤害。

    自从闺蜜的儿子小军出生到现在,全家人就像上满了发条一样,全身一新的、全力以赴的保护着孩子。 孩子出生前,为了让孩子...

  • 过度期望是一种精神虐待

    每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己,都有自己的期望,有期望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激励我们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奋斗。 但是,期望过高...

  • 期望过度

    和一个朋友吃饭,她憔悴的样子让人心疼。“我太累了,为什么这么努力却还是得不到我想要的?” 生活中,我们很多...

  • 期望值,是一种伤害!

    年前,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信息,她说:“我是不是不应该对老公,对孩子有期待?他们都不争气,与我想要的不一样,期望越大...

  • 过度自信是一种自我伤害

    1.对,人就是太过自信,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善于遗忘,忘掉自己的经验,不会拿过来套用,忘掉自己的痛苦和被歧...

  • 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这是一位朋友讲述的故事,听后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一点恶心的感觉。同事说,他的一位同事很无理...

  • 过度的爱,是一种伤害

    生命的流转,事件的发生,万物的更迭,都是地球运行的规律,不会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在无常里,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可以培...

  • 隐性的伤害

    人与人矛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 处理矛盾的方式却很重要 尤其是夫妻之间, 无论什么,都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包括辱骂、扭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度期望是一种隐性伤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x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