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读了《论语》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出则悌,入则孝”,那么此人就是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仁的根本。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人品好坏就是摆在那里的。那么,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孝的呢?在为证第二里就大量讲述了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让父母亲只担心你的疾病。也就是说疾病是无法避免的,除此之外不要让父母为其他事情担心。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只是能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有人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时,由年轻的负责服务操劳,有了酒食,先为长者陈设,请长者先吃,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3.
孔子所谓的孝就是“ 无违” “无忧” “恭敬” “悦颜”。现代人太难做到这四点了。
“无违”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现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现在有多少案例父母难以调和,意见不统一?我想在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和上一代会有比较难以调和的地方。受文革影响,一代有受教育,一代没有受教育,这两代人完全是隔离的。观念有太多的不同。在更早以前,和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没有经过巨大的变革,同一个家庭的两代人观念会比较接近,比较容易调和。“无违”也是要建立在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背景下。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而违背自己的喜好,似乎有点不人道。然而,在接近的文化背景成长起来的人,应该不会有那么多观念偏差,“违背”的现象会略少。
无忧” “恭敬” “悦颜”。我是比较认可这三点的,真正的孝道,是要做到不要让父母担心,要做到自强自立。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一个人的人品和修行了。生我养我者,怎能在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不管不顾呢?怎能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呢?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尊敬,对父母和颜悦色。一个人修行的如何,讲的再动听没有用,看他的神情也就知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