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前,我眼前浮现的却是《甄嬛传》的画面。
齐妃得知皇帝难得来自己宫一趟,连忙把多年不穿的粉色衣衫找出来换上,本以为皇帝看了会忆起当年情意,巩固加深自己印象。
谁知皇帝看了一眼,不屑地道:这颜色不适合你。一把年纪,还学人家小姑娘。
强行扮嫩,即使你有着娃娃音,可是脖子上的纹路,眼神里的风霜却骗不了人,早已出卖你的真实年龄。
除了童话大王,大多数人想在童话领域分一杯羹,却发现很难。
为什么小说写得,论文写得,偏偏这个童话这么难?
其实难的不是童话的故事情节构思,而是讲述的语气和腔调。
成年人讲童话,有种捏着嗓子学孩童说话的造作感。
其实真正适合孩童的故事,永远是平级的。是友好的,不带说教意味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似乎陷入一种深深的误区,即揭示人生哲理,一定要有深刻意义。否则就是肤浅,流俗。不堪一击,摆不上台面。
大可不必,把文学创作搞成了应试教育。成了八股文。
一开口就是弘扬........揭露.......
主旋律作品会带着这样的特质,其他的类型隐隐有这种趋势。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中国拍不出韩国,好莱坞那样的大片,显然这与审核制度有一定关系。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糟糕。好坏参半吧。
孩子分得清哪些故事是向自己走来,而哪些故事是在拒绝自己。孩子喜欢的东西一定有着成人不理解的因素在。
以前一部《虹猫蓝猫七侠传》,据说被某家长告上法庭,因为里面有打斗场景,担心孩子看了会学坏。
从家长角度看,防患于未然没错。可是一味地堵就能教育好孩子吗?
还是说每一个看了奥特曼的孩子长大都会选择当英雄去拯救世界?
童话为什么会深得孩子喜欢,是因为它们没有把孩子当傻瓜,不会把他们搓圆捏扁。
而多数的成人显然没有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看来,童话就是要有现实教育的意义。所有的故事都是为最后的说教做铺垫。
家长焦虑,讲故事的人着急。
所以,那已经不能算是童话了。
合适的菜要做给适合的人,小孩子脾胃娇嫩,经不起鲜香麻辣,浓油赤酱。不是加点水稀释就可以。
这菜好不好吃,只有作为食客才有评判的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