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传相当于对春秋经典的解读,我们按照以下6个问题展开。
- 如何理解经典本身不重要,对经典的解读重要?
- 春秋“微言大义”的含义?
- 极简编年史为何会成为国家宪法?
- 两部经典发生意识形态冲突,我们该如何取舍?
- 祖辈报仇的合理性?
- 如何成为一名奸臣?
对经典的解读
- 经典为什么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其具有深刻性。一部经典被如何正确解释往往更加重要。春秋三传是对春秋进行解读的竞争对手。《公羊传》是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来解释《春秋》,《左传》却只像历史文献。
- 经史子集是重要性高低进行排列。越前解释余地越多。
- 古代思维是先相信,再理解:与生俱来,天然的贴合人性;现代是先理解,后相信。前者缺乏怀疑精神,自然会对不易理解的地方深挖到底。
微言大义的春秋
- 一字之褒,一字之贬需要夸张的想象力,而不是牢靠的考据精神。从公羊学家开始,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的忠奸也开始了。
- “九世复仇”的强悍道理是源于封建制的社会结构上的。伸张正义被放在服从天子之上。
- 公羊传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视图探究出春秋中最细微的东西。
Q: 汉武帝为什么标榜《公羊传》
汉武帝也想向匈奴报九世之仇。
汉朝如何根据公羊传指定国策
- 站在学术研究立场,多一份资料就多一份参照,但是站在官方意识形态立场下,多一种声音就多一份乱。人们的价值模式趋向一元论的,然而当今多元化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化繁为简,采用理性的思考方式。
- 汉宣帝能够从公羊传出发,得出和汉武帝截然相反的微言大义。
Q: 汉宣帝为什么给公羊学扶植敌人,但是有赞同公羊学提供的微言大义
榖梁传的兴起
- 再微细的差异进入意识形态的斗争往往同一派系不同派系的争斗更加凶残。
- 《公羊传》讲“九世复仇”狠毒,《榖梁传》注重宗法亲情。“君主不主张小事,臣子不专享美名”。
- “纪候大去其国 按照榖梁传解读,成为表彰纪候的贤明,斥责齐候的暴虐。 按照公羊传的解读,则是为齐国避讳(好人做坏事)助长九世报仇。
解读经典之祸
- 意识形态经典的解释力和解释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依据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可以起到巧妙的翻云覆雨的作用。如:为战争,和平找理由;经典似乎在指导现实,但却似乎又在被现实所知道。
- 《公羊传》,《榖梁传》在文化荒漠中盛行(当时人们没有抵御它的能力),在文教发达后衰落。
大一统和正统
所谓大一统,大指的是推崇,重视。重视的对象是一统。朝代的更迭是线性的过程,但是线性过程只是假象,三通轮回才是本质。让人们接受这一点有利于让人们适应改朝换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