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端哥刚上小班那会,我不太相信老师说的,孩子只要家长一走就好了,因为孩子进教室那一下的歇斯底里有种世界末日的绝望,所以虽然老师再三强调和宽慰,家长们还是免不了担忧,总是忍不住在墙外竖起耳朵听动静,放学时也生怕晚了一步,早早地就在校门口等候。
可当我也以老师的身份开始接触幼儿,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时,我终于相信和见证了老师们所说:孩子们真没有家长想象的那样脆弱,当他们进入集体生活后,不但能很快地适应而且会变得更加强大,离开家庭的保护和舒适区,他们才有成长的空间。
阅乐美早育早托班的孩子都是2岁-3岁的孩子,孩子们因个体差异适应有早有晚,早的第一天就可以适应,晚的基本上一周左右时间也就适应了。我这里所说的适应是指三点:
第一、不会时不时闹情绪;
第二、愿意参与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愿意跟同学们玩耍互动;
第三、每日流程能够接受和完成。
其中第一点是关键,情绪控制好了,接下来的二、三点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讲一下在情绪上我们是怎么帮助孩子管控的。
首先,共情,情感上肯定孩子想念家和家人的心理。在阅乐美,我们允许孩子哭脸和发泄,在哭的时候一边用玩具、声音、零食......等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资源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边肯定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可以带他去找妈妈或者妈妈办完事就会来接你,但必须等老师下班后。
这种方式,有安全感会玩爱玩的孩子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忘了焦虑那回事。但对家人依赖性强的孩子并不起任何作用,他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对待这种孩子只能放慢脚步,多关心和陪伴,想办法让他们熟悉环境,尽快地适应环境;
心得:情感上肯定孩子,孩子才会信任老师,肯定地告诉孩子他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但需要耐心等待,而转移注意力是帮助孩子暂时忘了焦虑的最好办法。
其次,给孩子安排任务。孩子情绪没稳定下来之前肯定是很难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所以第一周我们是分组进行活动。情绪稳定的孩子进行正常的教学,闹情绪的孩子由专门的老师看管,一边告诉他们放学时妈妈就会来接,没到放学时间老师是不能随意离开带他们去找妈妈的,老师的工作就是带宝贝们玩游戏、唱歌、跳舞。在语言上给予肯定和安抚的痛时,给孩子安排好任务,让他们完成某个手工、看书、听故事之类的,然后肯定地告诉他们吃完饭之后妈妈就会来接了。
阅乐美早育班有三个特别能哭的孩子,但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哭,而是不停地念着要找妈妈,给他们安排任务后,会很积极地去完成(因为知道完成任务了离妈妈接自己的时间就越近了),但也还是会时不时地碎碎念,基本上第三天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渐渐消失,开始投入到任务中,偶尔哼唧两声问一下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妈妈会来。
一周左右,情绪基本上没有了,偶尔念叨回家也不哭不闹。
心得:对于哭得特别厉害得孩子可以让他们哭一小会儿,但不能一直让他们哭而是有条件地答应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制造难题,比如让他们自己穿好鞋袜,自己整理好书包,把卡片放到对应的地方,孩子们在有事可做的情况下跟老师和环境也就慢慢地熟悉了,也习惯了跟家人短暂的分离。
最后,孩子快速适应新环境与家人的引导和老师的关怀也是分不开的。家长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去上学,然后放学时一定会接他们回家,告诉他们在学校有那些好处。道理孩子对两岁多的孩子来说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会重复这些有道理的话,告诉自己自己去上学是见应该要做的事,是件快乐的事。
还有老师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孩子和关注孩子,建立他们对新环境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即使离开家自己也可以很安全很开心。
以前我难以想象2岁多的孩子就离家去上学的状态,这一年多的亲眼所见,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好处,在孩子们的小社会里互相模仿,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按照每日流程走,孩子们的生活有规律地进行,孩子内心丰满有力量,该玩时就尽情地玩,该上课时就好好上课,该休息时就好好休息;在早育早托班,孩子们心智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快速发展,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设有语言、手工、感统、蒙氏、音乐律动、英语儿歌游戏等课程,孩子们在这些学习中得到发展,从发展中感受到了生长的力量和成长的喜悦。
最后这一段有点跑题了,主要意思还是家长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和学校,入园对孩子们来说比留在家里好处多太多,虽然刚开始时有短暂的焦虑,但焦虑是暂时的,家长没必要为此烦恼,家长越淡定孩子越有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