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香道-香囊
在唐代种类繁多的熏香器中,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当数香囊。其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是一种镂空的空心金属球,镂空图案多为花卉和动物,其内平衡架上悬有一金属制成的焚香盂。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兼具有杀虫作用,多以金、银、铜、铁制作,以金银材制的香器为上品。据慧林《一切经音义》香囊条:“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而内有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有也。”这里面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唐明皇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让高力士到马嵬(wéi )坡寻找杨玉环尸体时,尸体已腐朽,但“唯香囊犹在”的记载中。由此可看出香囊已成为当时后妃贵妇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出土的唐代银香囊几乎均出自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


由于其精巧玲珑,便于携带,香囊除了放在被褥中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喜欢将其佩戴在身上,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另外,在唐代,佩戴香囊绝非娇弱无力的女性的专利,男性尤其是上层贵族也有佩戴香囊的习惯。章孝标《少年行》一诗就描写了一位“异国名香满袖熏”的年轻武士。有时连黄帝也会佩戴香囊,在腊日(岁终祭祀百神之日)的庆典上,就更是非佩戴“衣香囊”不可了。此外,唐代贵族还喜欢在出行的车辇上悬挂香囊。
香囊也可以是纺织品作的精致小袋,内盛各种香料。悬在室内或者佩戴于身,除了熏香与装饰,还有辟邪、传情等含义。唐诗中“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所言,定为金属材质,才可能与“烟”“火”打交道;“凿落满斟判酩,香囊高挂任氨氮”,这是香囊装饰室内的写照;“都家子弟谢家郎,乌巾白抬紫香囊”,为衣物装饰。有时也作情感纠葛的见证。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再将之送回法门寺。法门寺的文物中鎏金银香薰、鎏金银香球,是皇室迎送舍利真身而专门制造的。
本文摘自 余悦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