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的不同

作者: 卡卡锅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15:38 被阅读15次
    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质朴平淡的文笔和拙劣的文笔区别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久久不能入眠,引发了我的思考。

    作为一名爱好文字者,闲来写点文字的我来说,被拙劣的文笔这几个字深深的击中了。难道自己一直是以拙劣的文笔码出这些流水字吗?又有多少人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依靠一腔热血从网络上码字,一点一点雕琢自己的文笔,从写文章到出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之对于作者乃至作家也是一样的。那些能称得上是作家的其文笔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之处。

    同样是写失去亲人,余华在《活着》中这样写道: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句话的背景是福贵在儿子墓前,那条路仿佛就是福贵的伤口,在深夜中思念的痛苦通过比喻具象了出来。余华的文笔总是这样波澜不惊,读完却透着深入骨髓的厚重。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段文字出现在《我们仨》的第三部分,杨绛先生平铺直叙,一个事实接着另一个事实。文笔给读者呈现出经历后的释然。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这样写道: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他的时候,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向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写出具体的情节,作者和母亲的对话我们不用过多的思考,文笔细腻与顺畅让你我仿佛是那个邻居,读完后就像听史铁生当着你的面给你聊天。

    每一个写作者其文笔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同,透过文字这种载体所呈现的作品具有多元性。希望我们经过历练也能呈现出以上作家那种情到深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呈现出来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佳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笔的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tx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