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之前有一次侄女来我家串门,我问她为什么喜欢看手机胜过学习,她说她需要从手机上去观看朋友们近期追的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练习大家喜欢玩的网络游戏,要不就会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无法融入她的朋友圈,因不被朋友们接纳而感到孤独。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随时唰朋友圈、更新动态、关注自己的发布是否有更多的人点赞,从中找寻自己的存在感,其实上述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学会独处的表现,如果想寻找解决的办法,不妨翻开《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日本筑波大学人类学博士,也是日本超人心理学会会长、临床心理医生以及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
书中,作者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对孤独和独处做了深入的阐释,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可以在孤独中生出一种坚定的直面内心的力量,就能开辟出生机盎然的心灵花园,从而活出属于自己的淡定从容。
01 孤独源于无法活出自我
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到孤独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孤独给人们带来的感触和影响也有所差别,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感到孤独的根源是无法活出自我。
第一种孤独的类型是非选择性孤独。这种类型的人可能由于亲人离世、被爱人抛弃或者被信赖的人背叛等原因,不得不一个人忍受着孤独。因为之前习惯了他们的陪伴,当他们突然离开竟不知如何面对分离的痛苦。
第二种孤独的类型是选择性孤独。这种类型的人已经从心理认识到独处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平时感觉被同事、家人、恋人关系束缚的人,拥有独处的时间就变成了他们解放身心、享受自由的珍贵机会。
第三种孤独的类型是存在的孤独。这种类型的人将独处当作和自己联结、回归真实自我的探索机会,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与自己的内在深度联结,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探索活出自我的生活方式。
显然,处于非选择性孤独的人之前从来就没有想过如何独处,也并未意识到即使一个人生活也能活得很好,只要能够活出自我,以一个人生活为基础,逐渐建立与他人的联结,就能重新找到快乐生活的勇气。
02 摆脱依恋障碍,活出想要的自我
人之所以不能活出自我,主要表现在太在意周围的目光和他人的看法,无法享受独处时光,即使自己已经很优秀,但依然经常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中,根源在于无法摆脱依恋障碍。
所谓依恋障碍,是指因为与以母亲为首的抚养人之间没能形成依恋关系,所以在情绪上或是与他人的关系上发生了扭曲。依恋障碍分为:回避型的抑制性依恋障碍和冲动型的脱抑制性依恋障碍。
一个人之所以存在回避型的抑制性依恋障碍,主要是由于以母亲为首的抚养人从小经常忽视这个人的感受,没有给予这个人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这个人就形成了回避型人格,这种类型的人喜欢回避他人或风险,不擅长和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之所以存在冲动型的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主要是由于以母亲为首的抚养人在这个人小时候总是对他发脾气,让他不知所措,他表面上变得和谁都容易亲近,内心却十分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这个人即使结交了很多朋友,但却很难维系深入稳定的亲密关系。
要想摆脱依恋障碍,书中指出必须做到“四要”,即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要学会爱自己,要与配偶、恋人或朋友建立一种能够持续深度交流的人际关系,要重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03 学会独处,积聚成长的力量
虽然找到了孤独的真正原因是无法活出自我,也认识到之所以无法活出自我主要是存在依恋障碍,摆脱依恋障碍让我们远离孤独,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独处,才能积聚成长的力量。
要想学会独处,首先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即使被人讨厌也要泰然自若,要明白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选择能彼此相互理解的人相处,不要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评。
要想学会独处,其次要找到人生的使命。很多人在遇到非选择性孤独时之所以茫然无助,主要原因还在于无法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即活着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指出:找到活着的意义的方法有三个,即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可以依次简化为:取得成就或成功、热爱自然或爱他人、积极忍受苦难。
要想学会独处,最后要学会运用聚焦疗法。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点,暂停当下的心理活动,向自己的内心发问:“最近到底有什么不满?”,对心里产生的任何想法都不要进行评判和分析,接受即可,并反复向自己的内心发问:“我到底不满意什么?”,并从内心接受得到的回答。
通过聚焦疗法,和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结,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情绪,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做到依心而行,无憾此生。
《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书中作者如同一个历经人生百态而淡定前行的睿智长者,将自己对孤独的认识和如何学会独处的方法娓娓道来,让我们学会在独处中保持内心的丰饶,获得内在成长的力量,从而活出属于自己的缤纷美丽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