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学派吴与弼

作者: 郁离0792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6:01 被阅读36次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生于明初,抚州崇仁人。当时士林就有盛名,后世也认为有明一代理学开端,应该归于吴子傅。

    明英宗为收人望,以示主上圣明,野无遗贤。所以屡次征召吴子傅,下诏让江西巡抚礼请,但他始终不出仕。实在糊弄不过去,就去了趟北京,马上就借故返乡了。他一生在江西崇仁的山里耕读,砍柴、收割、簸谷,乐在其中。

    然而他并非从来没出门,也不是没见识。说起来,吴子傅的父亲吴溥,曾经担任国子司业,虽然属于文教系统的闲官,毕竟也是从四品的京官。19岁的吴子傅从江西到北京探亲,从学于明初“三杨”之一的杨溥,立志于孔孟之道,放弃了八股科举的路途。回到家乡的小楼上读书,研习四书五经、宋儒语录,两年没有下楼。

    一般人有个误解,常常将科举和读书联系起来。恰恰有些时候,走科举的人,是不读书的,这方面因为考试内容的导向性,明朝表现最明显。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直言:“明朝人不喜读书,已成习惯。”

     吴子傅学成以后,除了读书,每天种地自食其力,粗茶淡饭,在日常的耕读生活中践行儒家的理想和要求。至于不出仕的原因,据他自己说是:“宦官释氏不除,欲天下之治,难矣!”,表明上是说太监国师误国,实际上仍是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则隐的话,只是没有那么露骨。

    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长了,很多读书人争先到吴子傅处求学,一时弟子云集,蔚为壮观,其中不乏后世名儒胡居仁、娄谅等。他的教学方法也特别,除了例行的日课外,就是劳动课了。广东的陈献章(后来成为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不远千里来求学,天蒙蒙亮,吴子傅在用簸箕簸谷,大声说:“秀才怎么懒惰,他日如何到伊川门下,又如何到孟子门下?”他就是这样严苛地要求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人。别人以体力活为苦,他却乐在其中,视之为修身的途径。

    他俨然是儒家人生观的现实标本,崇尚真理且安贫乐道。内心真正敬仰的,不是现实中的权力者,而是不加冕的素王孔子,一个人放弃荣华富贵,用一生的时间,读书种田教书,不改初衷,谁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信仰的?

    我偶然看到吴子傅的《日录》,文笔清俊,记录每天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文笔,他满可以写大部头的著作,然后,他却没有,只留下一部《日录》,大概在他的理念中,述而不作的遗风,已经够诠释他的一生。

    《日录》中有一节十分让人感慨,记录着这么一件事:有天晚上他突然很想看书,可是家里穷得没有灯油了,妻子想了一个主意,把柴火点着了用来照明。足可见妻子对于他的包容、理解和支持,夫妻情笃,可见一番。他甚至在书中也只肯谦称妻子为贫妇,而不是通常的贱内。

    他和后学,被统称为崇仁学派。以一个县命名一个学术流派,历史上十分罕见。吴子傅卒于公元1469年,再过三年,王阳明出生。而王阳明的老师,是吴子傅的弟子娄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崇仁学派吴与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hs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