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国学与传统文化
札记:词调「三分法」与词派「二分法」

札记:词调「三分法」与词派「二分法」

作者: 故紙堆裏寄此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5:46 被阅读213次

    1.词调「三分法」

    词在刚开始都是需要入乐演唱的,是有乐谱的。士大夫聚餐时,兴致一来,往往吆喝歌姬们,起舞助兴,歌靡靡之音。青楼的伎女更不必说,她们就是当时的「歌手」。

    我们现在人作的词只是「徒词」,只是案头文本。如果问现在还有「词」吗?有,流行歌曲。

    曲子词大都源于唐宋时期的「大曲」。大曲,大型的歌舞曲,由同一宫调若干曲子组成。令、引、近、慢诸体就源于大曲。都是大曲中某些乐段名称

    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记载:

    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分词调为令、引、近、慢等诸体,主要考虑的是曲调的节奏与唱法。或急或慢,或紧促,或舒缓。因此与字数几乎是没有关系的。令曲的特点,可能节奏较快;慢曲子则相反。长调也不等于慢曲,急曲子中也有调长字多的「长调」。慢曲中也有调短字少的「短调」。

    词调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大概是从明中叶开始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类编草堂诗余》:

    词家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自此书始。后来词谱依其字数,以为定式,未免稍拘,故为万树《词律》所讥。

    朱彝尊《词综·发凡》:

    宋人编集歌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初无中调、长调之目。自顾从敬编《草堂词》,以臆见分之,后遂相沿,殊属牵率

    更有甚者便是清初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直接从字数上来分别词调。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此古人定例。

    如此机械式的分法,掩盖了词的音乐性。定会招来大批反对者。

    万树《词律·凡例》:

    所谓定例,有何所据?

    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

    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曰小令乎?抑中调乎?

    如《雪狮子》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曰中调乎?抑长调乎?

    相较于毛先舒的三分法,个人更赞同传统的四分法。分词调为令、引、近、慢

    比如「令」,又称小令、歌令、令曲、令章。出于唐时的「酒令」习俗。令词也不是传说中那样皆调短字少,调长字多的也有。按照毛先舒的分法,就行不通。

    如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婆罗门令》,八十六字;《采莲令》,九十一字;《六么令》,九十四字。欧阳修《梁州令》,一百零五字。《岁记广记》卷十二无名氏《新水令》,一百二十一字。《花草粹编》卷十二郑意娘《胜州令》,凡四段,二百十五字。这些令词,如果就字数来说,几乎都可归之于长调,但它们仍是令词而不是慢曲。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4页

    那为什么「三分法」又被大众普遍接受呢?

    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乐谱的亡佚失传。后人作词遂根据明明白白写在书上的词谱填词。按照总结出来的平仄、句式、韵脚等,像写诗作文一样,不用考虑其他因素。

    既然不用在乎词调的音乐性,那么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有何不可?只要达到一定字数,便归为一类,通俗易懂,又舍掉大量繁杂的名目。

    2.词派「二分法」

    关于「词派」,众人脱口而出的大多是「豪放」与「婉约」。此二分法始于明人张綖《诗馀图谱》,辞曰:

    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对「词」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逢「二分法」必反。其实张綖的缺点就在于「太泛」而已。并且原话说的是「大略」,即还有其他。为什么说别人只分为二派呢?

    详其后文本意,此「二分法」侧重的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婉约者,抒情含蓄一点;豪放者,抒情大气一点。因为文字本质上就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且作者抒情的方式「存乎其人」

    上面一段话,唯一的硬伤——认为苏轼词作「多是豪放」,存在谬误。苏轼三百多首词,本人浏览一遍,发现「豪放者」不过几十首。

    即使「豪放派」另一重要代表辛稼轩,观其六百二十八首词作,除了豪放者,「婉约者」亦不在少数。甚至还有豪放中夹带婉约气息的,婉约中显现豪迈的,这些如何对待?

    所以,词家均是身兼众体。至于有分「格律派」的,从「格律」二字可见一斑,此与按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分两派的分法标准不同。

    其实,每个作家不仅仅只有一种词风。都是身兼众体,刚柔并济。不能以「一种词风」概括之。柳永、李清照虽被称为婉约词人,但是集中亦有豪放词。大概如人性,不可能只有一种。

    个人观点,任何一个分派方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且每人关注的点也不同。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张綖的「二分法」:

    亦似是而非。

    泛论,不圆满,有漏洞。

    词之派别,有从时间分的,如清尤侗《词苑丛谈》仿照明高棅《唐诗品汇》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阶段的观点,也分宋词为初盛中晚四阶段。

    从作者分的,「三派说」如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澹秀洁,得词之中正。

    「四派说」如周济《宋四家词选•序》:清真,集大成者。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是为四家,领袖一代;余子荦荦,以方附庸。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甚至分为十四派

    论其派别,大约

    温飞卿为一体,皇甫子奇、南唐二主附之;

    韦端已为一体,牛松卿附之;

    冯正中为一体,唐五代诸词人以暨北宋晏、欧、小山等附之;

    张子野为一体;

    秦淮海为一体,柳词高者附之;

    苏东坡为一体;

    贺方回为一体,毛泽民、晁具茨高者附之;

    周美成为一体,竹屋、草窗附之;

    辛稼轩为一体,张、陆、刘、蒋、陈、杜合者附之;

    姜白石为一体;

    史梅溪为一体;

    吴梦窗为一体;

    王碧山为一体,黄公度、陈西麓附之;

    张玉田为一体。

    其间惟飞卿、端己、正中、淮海、美成、梅溪、碧山七家,殊途同归。

    余则各树一帜,而皆不失其正。东坡、白石,尤为矫矫。

    由此进一步分为「八派」

    此外,还有从正变分的。如王士禛在《倚声初集•序》称:

    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

    语其,则景、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其盛,高、史其大成也。

    语其,则眉山导其源,至稼轩、放翁而尽其变,陈、刘其余波也。

    看了以上分类,难道没觉得很繁杂吗?如果我们用「纯理性思维」来看:

    每个人的风格永远不可能相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相异之处,则有多少词人就可以分多少派(此「派」字,理解为「种类」「风格」,而非「党派」)。

    每个人的风格也不是只有单一一种,那么一个人如何归类?

    词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分派」首先就要排除词的「音乐性」,那么一阕词还剩下语言文字、平仄、韵脚、句式、修辞、词意(境界、格调……)等。所以词派的分别主要还是从「语言文字」的特色以及文字背后的「词意」来分。

    综上:本人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分派说」,与其刨根究底去了解「词派」,不如直接阅读词人词集。读一本词集总结一个人的词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驽马渡江:词派妄分为二,是不科学的, 大多都是刚柔并济的 研究的很深入,学习了 :+1: :clap: :clap:
        故紙堆裏寄此生:@驽马渡江 我认为没有错,只是不精准,不具体。
      • 落子秋:喜,先收藏了😄学长节日快乐,记得去买点粽子吃,弄点过节的节日情嘛
        落子秋:@國學上官清晨 传统吗,以后更没有节日的感觉了,就像过年没了年味儿一样
        故紙堆裏寄此生:@落子秋 刚好不喜欢这套。: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本文标题:札记:词调「三分法」与词派「二分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pv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