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公众号和APP上充斥着铺天盖地量产出的文章。其中尽管有些是让人读之受益的干货,但大多数文章在我看来,却是增强我们内心焦虑的元凶之一。

手机上被美其名曰“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文章,出现得频率最多的无非是以下几大类:
1.“励志”文:一个之前跟我们差不多平凡的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人生巅峰
2.“披着知识的外衣卖广告”文:还是上面的那个人,他/她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其掌握了某项技能,如英语、Excel,学习自媒体运营等,猛戳下方报名学习
3. “劝人勤勉”文:某个名人的成就,都是源于他/她的自律和勤勉,比如谁谁的不老容颜和身材,谁谁的学富五车,谁谁缔造出的商业帝国。所以我们如果努力自律,就能拉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甚至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4. “有人过着你向往却没过上的生活”文:某人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工作,去到了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过上了田园牧歌的生活;又有谁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毅然发展自己的某项兴趣爱好为事业,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是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催生了我们内心的焦虑,让当下普通平凡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不幸。
励志故事极大地催生了我们内心的妒忌。
平凡人成功的故事,咋读之下确实貌似能激人向上。可是在太多这样咸鱼翻生模式的成功故事包围下,我们内心最能持续生长的,其实不是励志,而是妒忌。承认吧,不管面上多么云淡风轻,我们潜意识里总还是会时不时地把他人和自己作比较。
我们不会和超过自己太多或者低于自己太多的人作比较。对于远远超过我们的人,我们只会钦佩和仰慕,比如说对于国家领导人习大大,对于商界巨人马爸爸。和条件远不如自己的比,又胜之不武。
我们最恰当的比较对象,是和我们势均力敌的人,例如同学校友,差不多时间进公司的同事,或者家族里年纪相当的同辈人。但是看到曾经与自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现在过得比自己滋润,是再痛苦不过的折磨了。我们被嫉妒一叶障目,看不见别人的努力,看不见别人背后的辛酸。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春风得意。我们会觉得如果把自己放到对方的境遇里,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凭什么是那个臭小子发达,而不是我?
至于那些过上了我们向往的生活的人,哼,最好在现实生活中别让我们碰上。否则我们内心的嫉妒,仅通过视线的熊熊火焰,都能把他们烤得外焦里嫩。
错觉:我们与成功之间,只是差那么一点点。
这些文章将太多太多他人的成功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把那些繁华似锦的远大前程展现得流光溢彩。然后它们把那些人的成功简单地归功于某几项品质,或者某几项技能。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平常人与成功人士之间,差的只是那些品质和技能而已。只要我们也能培养出这些品质,学习到这些技能,我们便也能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巴菲特,下一个马斯克。
那么家庭背景,时代潮流,人生机遇,和长久地坚持耕耘呢?难道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吗?在二十一世纪想要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其难度不亚于在封建时代从屁民逆袭成一国之君。人人都知道后者是玛丽苏小说才会出现的情节,可太多人却认为前者是唾手可得的梦想。
它们把成功归功于能力,也就暗示着平凡是因为无能。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当前的社会是个相对比较公平的社会。只要你努力了,你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学子可以通过苦读来摆脱贫穷;普通人可以通过不断打磨自己成为社会精英。但是这也同样暗示了反面的一个观点:你的平凡是因为你无能,是因为你是失败者。可是事实上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外界不可控的因素远远超过了那些我们可控的。
平凡即无能的心理暗示,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快乐。毕竟谁能坦然接受自己是个“无能”的人呢?
成功的人那么多,你好意思拖后腿吗?
鸡汤励志文里,全是成功的故事,从来没有人书写失败。一瞬间各行各业豪杰辈出,一瞬间成功的故事此起彼伏。这样一边倒的信息,把我们逼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在无数“成功”的映衬之下,我们的普通自然也就成为了“失败”。
然后我们下决心要不断学习,不做失败者。
昨天的公众号让我们去学英语,今天告诉我们该学Office,明天又不知道要学什么了。遍地开花的线上课程营造出了一个全民向上的努力氛围。怎么顿时好像整个社会的人都在玩命地努力?天啊,难道我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人了吗?
不断地学习技能固然是必须的。但是那些汹涌而来的学习资讯,却携带了太多的能量,让人一时无法招架。琳琅满目的技能培训让我们挑花了眼,使得我们想要速成。但是一项新的技能必然是需要大量练习去掌握的。一旦速成不了,我们内心就无法避免地蒙上了一层“拖了后腿,被时代所遗弃”的挫败感。在“迫切想要快速学习新技能”和“学习新技能需要大量投入时间精力”这一矛盾之中,我们又焦虑了。
不妨今天开始就放过自己。不去看那些激人成功的文章,不去无止境地把自己同他人作比较。
心平气和地允许自己放缓脚步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