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法学院学生必读书目之一,而且是低年级的书目,全书只有185页。时至今日才开始读,确实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为什么大学的时候没有读,上研究生的时候也没有读,反而是工作、结婚、生子后的若干年,开始阅读本书了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迷茫。
在学校里生活很简单,关系也很简单,走出社会就不同了,接触了更多的人、遇到了更多的事儿,迫使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关系是这样的?为什么家人会那么说?为什么潜移默化地我们带有很多习性?这些困惑,促使我想拨开迷雾,探求真理,所以,我又找到了这薄薄的经典,静下心来研读。
今天读了作家小传、重刊序言、和第一章乡土本色三部分,我分为四个关键词来谈我的感受:

读书的时候,我很重视读序言、简介、目录之类。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本书的脉络、结构,以及作者特别强调、说明的事情。以上这些为阅读本书打下基础,有的书会把作者生平和跋或后续放在书的末尾,同样可以先看这部分,看书的顺序不需要从第一页开始,好的书从任何一页读都可以。
关键词:土
提起中国,不得不提基层,也就是乡下,自然就会想到“土”。
这个土,有二层含义:
第一是物理意义上的土地,泥土。经常我们说祖祖辈辈面朝黄土,在土里刨吃的。我们是农耕社会,土地无疑是我们的母亲。有的游子会带上家乡的土,有的人到了外地会水土不服,所以费先生说:“我们是粘在土地上的。”
第二层含义:即为固定,不变。土地恒古不变,种地的人也像是半身插入土里,像一颗庄稼一样,不移动、不流动,因为不移动,故而显得土气。我们这些附着在土地上的人,代代相传,不喜变动。
费先生说: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愿意到城市里去生活,而愿意在老家带着,哪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关系。

而背叛了“土地”(这里的土地指:包括物理意义和固定不变含义的土地)的人,会有什么下场呢?
费先生列举了几种情况:
1.找到另外的土地,拼命垦地,发迹了;
2.找不到土地,成为孤魂、尸体路毙。
无论是那种,都让人觉得担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呆在熟悉的舒适区,而不愿意走出去,虽然希望在未知的领域,但风险过大,付出的努力会更多,结果是好是坏也不明朗。何不在熟悉的“土地”里呆着呢?
很多人恋家、或者是妈宝,也是同样的道理。外面风大雨大,家里固有千般不好,但这份熟悉的安全感也拉扯着我们不愿意长大。
很多人毕业后都会回到家乡,也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土地”,可能是照顾父母的需要,可能是熟悉的人际关系,可能是安稳的心态……
所以,每一个中国人,包括身体离开“土地”的我们,我们的根永远和“土”脱不了干系。即便包括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摆脱旧习惯的舒服;尝试一份新的工作,脱离旧的舒适圈,对我们“土”一般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
这些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批判原生家庭,却总也走不出来,或者不愿走出来的原因。
关键词: 孤立和隔绝 熟人社会
学地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我们历来有聚村而居的习俗。费先生这里说的孤立和隔绝不是指人与人,而是指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圈子、阶层、群体。
因为“土”的特性,流动性小,各个圈子保持着自己的范围,有着这个圈子固有的秩序和规则,倘若你想融入此圈子,并非容易的事儿,你得认同并遵守这个圈子的系统法则,同理,你要是干了什么圈子文化不认可的“苟且之事”,这个圈子也会把你驱逐在外。

我上大学后回老家,发现自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大城市里我可以不洗脸出去逛一天,但在小县城里反而不敢,我必须收拾妥当才能出门。
为什么呢?大城市里那么多人,我都不在乎,为什么回家后区区几人我这么在意?因为这里有认识我的人,这是熟人社会,我们这个圈子里的规则是不能乱七八糟地就出门,否则会有人告诉你父母,他们会责怪你丢脸,你在这个圈子里就呆的不舒服。
当你结婚了,有了孩子,你发现你的圈子规矩和你老公的、公婆的圈子规矩又不一样了,他们的圈子对你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你人已经身在圈内了,他们自然会责无旁贷地改造你,各种矛盾和冲突孕育而生。
各个圈子之间的隔绝和孤立还反映在互相嘲笑,排挤上,蔑视上。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圈子规则最好、最优。其他圈子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所以,我们会看不惯别人的行为、习俗、生活习惯、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有时候甚至不尊重别人的宗教、文化。
《武林外传》里有句搞笑的台词:“我上面有人!”说的也就是这种熟人社会。
有熟人好办事儿,但凡想买个房子、车子、办点啥事儿,都会拉关系,找熟人。否则感觉就会受骗、挨宰。但恰恰有人居心不良,利用了这种“隔绝和孤立”,专门“杀熟”。

关键词:有机的团体 机械的团体
费先生把社会性质分为有机的团体和机械的团体二种。
1.有机的团体,即礼俗社会。
比如我们中国的社会、群体、家庭。也就是我们囿于“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不由我们选择,或者无需选择,甚至是先于我们出生就存在的生活环境。
这里有大量的既成礼俗,我们只需要认真学就,并遵守捍卫就可以生活的很好。
例如你听到某人找了个对象是同学或者老乡,你可能会说:“挺好的,知根知底。”知根知底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熟悉、安全。
大家守的礼俗差不多,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就算有什么问题,也有大家庭(熟人社会)给撑腰,量他也不能怎么样。
在这个团体里,违反道德的风险非常大。那些“看着你长大的人”会指着鼻子骂你,而且会告诉周围的人,你这个人如何如何,在这个熟人社会就无法生存下去。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信、道德这些美德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孕育产生的。费先生举了一个茶器例子(文中p15),来说明西方人至今都称赞我们中国人天生讲信用。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守信这种规矩已经烂熟于心,到了不假思索的地步,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也不是因为契约精神所要求的。这就是礼治的好处。
2.机械的团体,即法理社会。
这个团体即现代社会,流动性很强,由陌生人组成,大家不知底细,互不了解,分工更细致,合作更频繁,联系更紧密。什么事情都要讲个清楚,做生意要白纸黑字签合同、签字、盖章,讲究法律效力。
所以有的夫妻婚前一方想签一个婚前财产约定,就变成了“见外”。有的朋友因为不好意思让对方写借款欠条,最后吃了哑巴亏。可见,在社会变革中,乡土社会的弊端凸显,除了礼,我们还需要其他规则,法律便运用而生。
当然,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各自有自己的调整方式和试用范围。“礼”讲究的润物细无声,“法”则作为社会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有机融合,才能让社会发展的更好。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李必想让何监出席晚宴,逼问林九郎:礼大还是法大?主张法家的右相惊醒。

关键词:面子 孝道
今天的日历特别应景,它讲了一个面子。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面子,面子是什么呢?我真的还百度过这个问题。

费先生给出了精辟的解答——“对不能反对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我们经常说好面子,面子上过得去,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啊。
那些教条或者命令就是我们的“土地”,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又奈于礼俗不能随意反对,那就只好加以歪曲,空留一个躯壳,做做表面文章,大家都心知肚明。
费先生在本章结尾,根据孔子的《论语》分析了“孝”。这是困扰中国人的一个词,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
孔子因人而异地回答了什么是孝,最后归结为“心安”二字——“子女在日常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这也是我们日常为人处世所秉承的“但求无愧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