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闻采访,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因为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一名记者。
其实,早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我常常利用网络采访的方式和许多出版书编辑、写作大咖有过交流。在我看来,运用新闻采访,是收集写作素材的一个秘密武器,它是还原故事本身的一个需求,也是记录故事、传播真善美的一个途径。
2020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一本“疫情爱情故事”合集,写了一篇以“火神山病房里的爱情”为故事蓝本的文章。在正式写作之前,我浏览了许多关于相关的新闻报道,概括出“一设二问三挖掘”的采访口诀。
这个口诀,适用于线下采访,同样适合用于线上采访。
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访前设问”。
采访不是毫无边际的提问,是一种垂直领域的探究。比如:爱情、职场、读书、美食。探究某一领域,即使其他领域没有问及,也能有所兼顾。比如“火神山病房里的爱情”的采访可以立爱情为主题,顺便了解两位老人的家庭背景、职业情况、所住医院的情况等等。
访前设问更注重对被访者的提前了解,比如他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等。如果方便,可以添加对方的公众号、新浪微博、豆瓣等账号,这样就不怕采访时无话可说,也让交谈更走心。
采访都是有目的性的,这个目的不是被访者的,而是记者的,提问与追问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采访,遇到不错的话题就运用追问。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认为自己前期查了许多资料,就觉得自己懂得比采访对象了解得还要多。如果因为自大而把自己的主观观点硬生生的安在了被访者身上,那就是胡写。比如“火神山病房里的爱情”不要认为当下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就觉得他们从结婚到如今始终没有争吵和矛盾。
因此,记者还是要空杯,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被访者。
前面提到“一设二问”,最后一步就是挖掘。
采访中主要挖掘被访者的观点、行为动机和他人的评价。
说起观点,季羡林老先生说:“不圆满才是人生”。
蔡康永说:“对于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之所以释怀,不是真原谅了, 而是算了。”
这些独到、引人思索的观点是是非常具有挖掘价值的。为了防止遗忘被访者的原话,尽量准备一个录音笔,或截图聊天记录。
再例如,XX见人品,也是一个人的观点。之所以有“借钱见人品”、“分手见人品”、“酒后见人品”这些见解,背后的经历和思考才是亮点。
没有一件事情的背后没有动机。挖掘动机,是为了让人物更深刻。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在特定的情景或紧要的关头体现出来。
比如在“火神山病房里的爱情”中,人们看到的大多是张爷爷对杨奶奶的疼爱——因为张爷爷每次吃饭都是让杨奶奶先吃,每到深夜都不敢熟睡,生怕杨奶奶出现意外,而容易忽略这份“爱”背后的动机。事实上,张爷爷的疼爱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年轻时常常和杨奶奶吵架,到了晚年想弥补曾经的过错。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光靠被访者本人述说,更要收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比如亲朋好友、同学、领导等人的评价,这样可以使人物更具多面、更立体,这对于我们写作也颇有启示。
记者需要有优秀的观察能力、共情能力、反应能力、速记能力、反刍能力以及信息整理能力。
我常建议所有初写者建立素材库,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写作至关重要。而采访,就能很好地加速这一进程,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并为我们日后的写作保驾护航。
想要获得写作干货,请关注我的简书专题《写作哪有那么难》!
我的新书《愿你拥有打败一切的勇气》(点击蓝字即可购买)现已全面上架,当当自营店半价热销中!公众号&新浪微博@慕新阳。点赞并关注我的简书慕新阳,私信“投稿”两字,送你70+优质投稿资源,助你成功上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