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

作者: 醉藤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10:34 被阅读0次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后,才知道原来生活中可以处处是盲区,还有盲区里的感动和污浊。所有的偏见都是源于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动是源于深深的体会。

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还是家庭暴力,在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深处的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只有真正去了解了事情的起因,才会明白好多出人意料或者骇人听闻的现象并非凭空而来。

我尤记得一句话:“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这就有点像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里装满了水,但是木桶破了一个洞,水往外漏。如果不加以及时修补,那木桶里的水就会越漏越多。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破桶,里面空空如也。

同理,发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去解决,而不是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自欺欺人说那个问题没什么大碍。那样不但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还会让问题严重化。

真相常常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悄悄消失。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当事人,被当事人的故事所带动,泪流满面,那真相可能就越走越远了,因为主观意识已经远远多过了客观存在。

我们生活上也是如此。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在马路上一个小男孩在卖家,忽然之间出现一个大人,把小孩子手上的花给扔了,还对他大吼大叫。这个场景被路人拍了照片传到网上去,标题是“一醉汉竟然公然抢一个卖花小孩子的钱,还对小孩子拳打脚踢”。顷刻之间,点击量不断上升,评论量数不胜数。无非是“这男人真是禽兽,曝光他”,“真不要脸,竟然有这种人”,“人肉这个男的,让他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真是个败类”等等。

那男的自然是被人肉搜索到了,丢了工作,还受众人唾弃。但是事实其实是这个样子的;卖花的小男孩是个孤儿,有个男人领养了他,供他上学。男人不辞辛苦,工作应酬,只为给小男孩和他自己更好的生活。

一天,那个男人在和客户吃饭应酬的时候,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小男孩不见了。男人慌了,到处寻找,几番周折,终于在马路上看到了小男孩正在卖花。

男人生气了,上前去就夺过小男孩的花道:“你不好好上课,跑这里来卖花了!”

小男孩委屈道:“我看你赚钱那么辛苦,我也想帮忙!”

男人大声说道:“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耽误了学习了,赚钱是你想的事情吗!”男人扔了手里的花。

巧的是,路人拍下了这一幕,就有了网络上疯传的故事。

真相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加以附和。真相也不是人的愚善所能捕捉的,人的愚善甚至还能赶跑真相。

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看得见的事物,也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事物。我们应该,在自己看见的范围里,尽力去还原真实,这才活得真实。

相关文章

  • 第10集 《看见》柴静,看到你我

    读后感:柴静《看见》 读罢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 这是我第一次读加入采访手记的个人传记,但又不...

  • 看见柴静——读柴静《看见》

    看见柴静 ——读柴静《看见》 冬夜,将柴静的《看见》一口气看完,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一个老朋友作彻夜...

  • 人性的力量

    《看见》(柴静)读后感 采访是生命之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就越深;反之,亦然。 ...

  • 柴静《看见》读后感

    故事开头描述的是柴静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难免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让我想起我自身的经历也是如此...

  • 柴静-看见读后感

    之前看了一遍这本书,觉得挺好的,想要再看几遍。 这本书一共20章,每一章之间没什么连贯性,可以分开看。再次读的...

  • 《看见》(柴静)读后感

    这世界,发生着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作者做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有机会接触很多热点事情,有好的,更多的是坏事,让...

  • 《看见》(柴静)读后感

    (2014年1月11日)今天终于看完了柴静的《看见》。2013年9月初买的,整4个月才看完。看得这么慢,主要是因为...

  •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后,才知道原来生活中可以处处是盲区,还有盲区里的感动和污浊。所有的偏见都是源于不了解,而所有的...

  • 柴静《看见》读后感

    初识,柴静,是在《穹顶之下》,看完该片,已经很佩服这个主持人的勇气了,真实得站在镜头前,说着事实的真相,而这个真相...

  • 抵达真相,回归人性

    ———读柴静《看见》有感 《看见》是柴静的一部自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柴静《看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qovctx.html